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就没有青春期逆反这个说法,最多是孩子不听话,大逆不道,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孩子不懂事,被周围朋友带坏了,或者父母没本事,不会教育孩子,或者说干脆是父母不好,把孩子教育坏了。中国文化不会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于孩子生理的某个发育阶段,好像成为必然的现象。
实际上欧美文化只是发现了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现问题。但是西方字母文化语言的特点是凡是遇到一个新的现象,就会创造一个新的名词去定义这种现象。针对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一些问题,就用青春期逆反这个词来解释。类似的举措还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女性月经期精神分裂症、网瘾、游戏瘾,等等。
问题是这些名称在西方社会基本上只局限于学术圈讨论,并不会在社会上传播,更不会将其当作一个人类发育生长过程中的固有异常症状。西方很多人就指出了,青春期的人犯罪率很高,但是不可能因此就得出青春期罪这个结论。但是当代中国很多专家却把西方的学术研究当作固定的标签随意乱贴。不仅提出了青春期,还提出了青春前期、青春后期,青春期出现晚了,等等,极为荒谬的结论,完全误导了当今中国社会。
青春期在西方的定义非常明显,就是人开始进入了生育的生命阶段,只和青少年的各种生理变化有关,和青少年的言谈举止、情绪等没有关系。只是中国各种专家妖魔化了青春期,生生造出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冲突,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出现。青春期综合征就是一个典型标签(摘自百度):
“青春期综合症主要表现
1. 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
2. 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
3. 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
4. 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
5. 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
6. 心理状态欠佳,自卑自责,忧虑抑郁,烦躁消极,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
7. 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
青春期综合症机能失衡
脑神经机能失衡
注意力不集中,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上课走神儿,思想开小差从而影响记忆力、思维能力,影响学习,睡眠规律不正常,白天精神不振,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昏沉沉,夜晚卧床后,大脑却兴奋起来,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甚至直到天亮,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
性神经机能失衡
性冲动频繁,形成不良性习惯过度手淫,并且难以用毅力克服,逐渐出现频繁遗精、滑精,性神经由兴奋亢进转为疲劳抑制,快感减弱,性兴奋时间缩短,由于频繁手淫卫生不洁使生殖器出现红、肿、痒、臭等炎症,甚至性器官发育不良,小便淋沥不净,女性自带多,色发黄,月经来潮时小腹下坠隐痛,乳房发育不良等。
心理机能失衡
由于上述种种生理失衡症状困扰着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表现为忧虑、紧张、抑郁、烦躁、消极、敏感、多疑、自卑、自责、表面上强打精神,内心充满困惑和痛苦,无奈和彷徨,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早恋、未婚性行为、性犯罪,甚至感到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的念头。
这种心脑肾生理机能的失衡,还会造成身体机能的失衡,出现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膝酸困、体质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等。”
实际上除了这些症状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听父母的话,和父母对抗,逃避父母。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恨不得吃饭都自己叫外卖。宁可和网友交流,和异性交流,也不和父母说话。父母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
面对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父母开始都认为是青春期惹的祸,似乎孩子过了青春期就好了。但是随着孩子和父母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出现的各种症状越来越多,父母就慌了,到网上一搜,发现是“抑郁症”,于是就会带孩子去精神病院。然后就是吃药,换药,吃药,被电疗。当然还有少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药,或者孩子拒绝去医院,干脆就放任孩子不上学,在家里昼夜颠倒玩游戏。
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是全社会被国内专家灌输的“青春期逆反”给洗脑了。事实是不存在青少年出现青春期之后必然出现所谓心理和生理冲突导致的青春期逆反,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严重失误,以及当代青少年大脑负担多,没有摄入足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因为营养不够而暴露出了长期缺爱缺营养的各种症状!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没有主动意识到自己是缺营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会被打乱,重者患上了“大脑疲惫与营养缺乏综合征”,被贴上精神病标签,人生被毁。最轻者是逃离父母,然后自己的婚姻出问题。
可怜中国的父母们,完全可以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和症状来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一家人的营养问题,但是被所谓的专家们误导,把孩子的异常现场当中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结果是毁掉了孩子,也毁掉了父母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