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郭京飞和谭卓的《对手》,对剧中他们孩子的叛逆印象深刻。小小年纪就学会抽烟了,求学期间也开始谈恋爱了,父母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碰到这种情况,家长是不是怒火中烧,大声呵斥呢?甚至忍不住想动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剧中李唐也是这样对丁美兮说的。
那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呢?不外乎以下几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第一点:家长经常吼孩子,不尊重孩子
一看见孩子犯错,不容分说,开口就骂。看见孩子哭了,就吼:“你还哭,停!不要哭了!再哭我走了!”是不是觉得这种声音如雷贯耳呢。
其实在孩子3岁-6岁,就有叛逆时期了,你会发现你让孩子往东,Ta偏要往西了。家长在吼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无处发泄,这种情绪慢慢地积累,开始发泄的时候就是开始和爸妈对着干的时候了。
在剧中,我看到丁美兮对孩子缺乏耐心。刚开始还耐心地说着,没说几句火爆脾气就上来了。
三句话不到,耐心就没有了,开始吼了。最后不欢而散。教育的目的没达到,坏的结果倒开始萌芽了。
看着孩子不争气的样子,非常想打人的时候,一定要把手坐在屁股下面;想吼人的时候,一定先闭嘴3秒。
而剧中李唐的做法就有可取之处,为了不让女儿抽烟,他说话的语气就比丁美兮好得多。
孩子虽然是生气了,但是很明显,爸爸说的话她听进去了。不过说这些话的场合如果选择在过完生日,爸爸去女儿房间,向女儿说出自己许的愿,然后说出上面的话,可能会让女儿有台阶下。
第二点:用个人牺牲来捆绑孩子
有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我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上班多辛苦你知道吗?我……”,还有这样的:“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为了你,我付出那么多,你怎么一点也不争气呀!”太多太多类似的话,用自己的委屈甚至牺牲去浇灌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成长过程会没有问题吗?
还记得之前的综艺节目《放学后》吗?读小学4年级的女孩吴欢芮,她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一直在旁边絮絮叨叨:“妈妈所有的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妈妈不舍得穿,不舍得吃,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还不是希望有一天你能出人头地。”
那女孩是什么反应呢?忍不住冲着妈妈说:“如果你再这样逼我,说不定我真的会反呢。”
中国式父母很热衷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情结,他们用自我牺牲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孩子。
在《对手》这部剧里,丁美兮经常会抱怨自己为了孩子付出那么多,但是孩子不学好,一点也不懂事。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Ta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下,不想逃离才怪呢!在这种关系下,父母在等待孩子改变,而孩子在等待父母改变,陷入了死循环。
改变这种自我牺牲式的唠叨,让孩子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所有的付出,即便不说,孩子自己也能看得见。父母所有的付出,从心里也不要认为全部是为了孩子,即便是为了孩子,更多的难道不应该是为了自己吗,因为只有你自己好了,家庭才好,孩子也才能好!这才是正确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