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文导读
你好,我是清幽寻胜。今天,我将为你解读《萧红传》这本书。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抗日战争时期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1911年出生于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近郊的古城呼兰县,1942年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短暂的一生是如何从中国的北方辗转到香港的?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年里经历了三段情感,两次怀了前任的孩子又匆忙进入下一段感情的?甚至在香港术后失语,身边照顾她的人也只有弟弟的朋友。明明生过两个孩子,身为母亲的她却没听过自己的孩子叫一声妈,离世的时候也只能感慨:”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一代红颜就这样香消玉殒,真如她说的那样:像一只大鹏金翅鸟,飞得高,飞得远,在天空翱翔,自在,谁也没有捉住她。
这位生不逢时的女性,是如何在新旧糅杂的动乱时代,以及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引起人们注意的?为什么她所留下的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为众多读者钟爱,而且国内外学者争相为她出版个人传记呢?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萧红传》,试图从她小时候的生活、长大后经历的爱情,以及她的文学创作成就三个方面,来还原她的精神世界。作者用史料呈现出萧红一生出演的多个角色:比如反抗父权的女儿,天才的作家,抛弃孩子的母亲,想自立却还是要依附男人的妻子。
本书作者平石淑子,日本女子大学文学系教授,被称作是”日本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学者”。她痴迷萧红40余年,曾先后十多次赴哈尔滨、重庆、香港、武汉、广州等地搜集萧红的相关资料。她以女性视角审视萧红命运,通过一系列的史料,叙述了这位在乱世烟云中度过,并在硝烟弥漫中成为畅销一时的女作家的平生。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之后,接下来,我将从三个维度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天,我们来讲她的成长过程,看看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她,以及她在学校读书期间一些不寻常的经历,最终使她成长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孩。
第二天,我会为你分享萧红在同居怀孕后被未婚夫抛弃,如何通过自救,结识左翼作家,以笔奋斗,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大江南北,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抗日女作家。
第三天,我们将聊聊萧红十年中的三段感情,看看她是如何选择爱情,却屡屡遇人不淑,独立而不得,最后凄惨离世的。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看看萧红是如何养成叛逆性格的。
2. 祖父溺爱的童年时代
我们先来看一下,萧红的原生家庭以及她抵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前的生活。
萧红的祖父在是当时新兴的汉族大地主,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职位一度是教育局长和教育厅秘书;母亲是远近闻名私塾老师的女儿。萧红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算是比较幸运的,衣食无忧不说,也算是书香门第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的家庭环境注定萧红很早就有求学意识,事实上她也是通过读书进一步打开了她的眼界。
不幸的是,母亲在她8周岁的时候就病死了,父亲很快就娶了后妈。萧红和弟弟于是就只能由爷爷负责照顾。老人照顾小孩子,大都隔代亲,对于小孩提出来的要求总是想办法满足。吃的玩的只要是能拿出来的,肯定不吝啬,所以小时候的萧红总会因为爷爷多给的一些糕点和干粮,一下子吃多了闹肚子。
虽然生活上不至于困苦,但毕竟缺少母爱。隔辈老人的爱就是看在年幼丧母没人疼爱的份上,给点吃穿用的而已,这种只能叫温暖,但温暖毕竟替代不了母爱。
所以小时候的萧红像个没大人管教的男孩子一样调皮任性,爬树掏鸟窝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还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做坏事。如果是生母在世肯定会严厉管教,但继母却当面不好好教育,背后只把这些情况添油加醋地汇报给她父亲,于是萧红经常会受到父亲严厉的训斥。这也让年幼的萧红蒙上一层阴霾,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萧红就在这种畸形的生存环境下一步步长大,她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了。接下来我们看看萧红的读书时代都经历了些什么。
3. 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学生时代
萧红的生母虽然出身私塾老师家庭,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在料理家务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但对于女儿受教育这件事,却免不了受封建时代一直以来的重男轻女思想,生前硬是不让萧红上学。
五四运动第二年后的春天,萧红已经9岁了,在经过与父亲多次抗争并在爷爷的圆场帮忙下,才开始在县立第二小学女子部学习,所以受教育的时间就比一般同学晚了三年。
但天生不受管束的她并没有按照女子学校教育的那一套来行事,而是不受封建礼教约束,有着新时代女性自立和觉醒的品质。我们来看看她在学校都做了那些比时代超前的事情?
首先是敢于改变现状:剪长发,穿短裙。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女孩子即便是进了学校也都是规规矩矩的,梳着长辫子,穿着曳地旗袍,步履姗姗淑女样。教育局也明令”严禁妇女剪发,应重礼教,维护良俗”,可是倔强的萧红却不顺从忍受这些封建规章条例。她偏偏带头把长发剪了,不但自己剪了,还鼓动其他女同学剪,甚至亲自帮别的女孩子剪。
其次是参加学生学联运动。
高小第二年的时候,萧红已经十三岁。这时发生了上海五卅运动,哈尔滨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支持上海工人和学生运动。她上街和同学们一起游行,进行演讲和募捐活动,出演反对封建婚姻的戏剧。这些新潮思想和运动使她对生活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思想与守旧的父亲也越走越远了。
再次是接受新思想,自称是自觉的革命者,读鲁迅等其他进步人员的书籍。
她在女子中学的时候文章就写得很好,经常有文章张贴在学校的黑板上,她也非常有自己的思想。老师要求大家完成毕业前的图画,布置的是静物写生题材,别人都画蔬菜、瓜果、花卉和瓶瓶罐罐。她却自己从外面搬来石头,借更夫的烟袋和烟荷包,创造别具风格的作品,以此表达她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感情。
课外的时候她非常热爱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和杂文,经常与同学一起互相交换借阅。对郭沫若的《三个判逆的女性》以及闻一多的《死水》等也是爱不释手;喜欢古今中外的诗歌,像《琵琶行》和《长恨歌》,《雪莱诗选》和普希金的《自由歌》等。那个时候只要是能买到和借到的书,她都近乎贪婪地读。课余与同学们天南地北地聊着理想、志趣和生活。但这种充实快乐的日子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最后是具有反抗精神,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束缚,抵制包办婚姻。
萧红十六岁高小毕业想去哈尔滨女子中学上学,身为当地知名教育家的父亲怕她性格外向,不受束缚,强烈反对女儿上中学。他希望女儿赶紧嫁人过相夫教子的生活,并且已经为她选好了未婚夫,对方是时任呼兰保卫团团长的儿子。
但萧红自有办法对付他,她对外扬言说自己要去做修女。父亲怕这些话传到未婚夫家有损体面,只好同意她去哈尔滨女子从德中学就读。这个学校一听校名就知道校风是严谨的,学校闭塞的像一个”密封似的罐头”。女校长装模作样,校内假装自己是女皇一样高高在上,对外却胆小如鼠,不许学生上街游行。
在这样的女子中学,萧红因为积极参加学联的活动,被校长取消了学联代表资格,学校甚至开始把她当成危险分子。对此萧红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她说,“当不当代表没关系,密封的罐头打破了。”可见这样的校长和校风都已无法满足她的成长。
更痛苦的是萧红19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唯一能给她温暖的人也走了,她只能以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来抒发心中的悲伤。都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对萧红来说,有祖父的地方才是家。没有祖父保护的她,感受不到家的安全和依靠,家已经是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这增强了萧红反抗家庭的力量,她说自己要到广大的人群中去。
于是,中学毕业前她和同学去吉林旅行后,便从家里逃离了,投奔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的表兄陆振舜,并在表哥的帮助下就读于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但这时候父亲来信警告她赶快回家结婚,而且不寄冬天的衣服和钱财以作为制裁。连表哥也连带被家里警告,并且中断了给他们的生活费供应,两个人在北京都无法生存下去。
不得已萧红回到了呼兰,一回去就被父亲软禁在县城的亲戚家中。这一禁就是七个月。不过她倒是没闲着,利用这段时间记录下了对农民生活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勇敢的她再次逃离封建家庭来到北京。但随即未婚夫也追到北京来,更奇怪的是她竟然放下抵抗,和未婚夫一起回到哈尔滨的旅馆,过起了同居生活。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4.知识要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学了今天的内容后,你觉得《萧红传》这本书中原生家庭对她性格的影响,和她在学校时的一些超前表现,以及她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明天我将继续为你分享《萧红传》,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明天我们将继续为你解读,明天见~
5.本文金句
1. 隔辈老人的爱只能叫温暖,温暖毕竟替代不了母爱。
2.都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对萧红来说,有祖父的地方才是家。
3.新潮思想和运动使她对生活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思想与父亲也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