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想起,她描述中幼儿园从来不会关起的门,恰恰因她的活泼好动,曾经关闭过一段时间。
初入幼儿园一段时间,女儿并没表现出许多小朋友经历过的分离焦虑,反而是对幼儿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她在清晨捡拾树叶送给遇到的老师与小朋友,每天晨检之后便要先跑去游乐场地转悠一圈儿,据说课间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日要跑出来五六次。在园子里转转,滑梯那爬上爬下一会儿,或者仅仅是跑去门口与保安叔叔打个招呼。
老师需要给小朋友们建立规则,同时也担心跑来跑去发生安全事故,于是,在某一天决定将课室通往园子的矮矮的木栅栏门关闭,并告知了家长。一段时间后,孩子懂得遵守基本的纪律了,课室外的门又如往常般打开了。而我,也渐渐不记得这回事儿了。
今天,女儿的画,以及她自己的讲述,又把我拉回这段小插曲的记忆。女儿从小就很怕门被关起来。哪怕是因自己顽皮玩开关门的游戏,无论她被关在了门里或门外,都会着急到哭泣。我至今记得我在厨房忙碌,爬爬过来找妈妈的女儿,那张含娇带屈贴在玻璃门上的小脸儿。
那么,当幼儿园课室的门被关起来的时候,小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以至于在幼儿园度过了一年的时光之后,在她已经收起了部分好奇小巫能量,成长得能遵守幼儿园基本规则的今天,却依然会强调门是不被关起来的。
门开着,代表了空间领地很自由,以及随时随地可以与门外的环境与人群交流。这是一扇小朋友与他们热爱的自然界、与他们好奇的大千世界、以及与他们不断拓展的小小交际圈里的每个人的,沟通之门!
小朋友降临这个奇妙的世界,从对灯光、对声响、对色彩充满了好奇开始,逐渐开始对自己的五官,对四周的环境,对雨滴对树叶,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再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小社交圈,于是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探测不同的人事物,一点点探测这个世界各种的美好。
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于是我们开始忙着为他们构建各种可以与不可以的规则。确实,有许多规则关乎安全问题、关乎于小小的社会人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必须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必须遵循的。但是,在此之余,我们也有必要倾听他们内心的诉求,尽可能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助他们拥有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畅通无阻之门。
当孩子渴望人群,却又踏不出迈向欢快的伙伴们的第一步的时候,我们不妨蹲下来,将自己也变作一个小小孩,热情地与伙伴们打招呼,亲切地向孩子描述伙伴们的游戏与表情,引导孩子融入人群。而不需要歉疚的向旁人解释:这孩子就是这样,胆儿小!怕生!
当归家的路途中,孩子被一片叶儿一朵小花吸引的时候,不妨我们也可以放慢脚步,陪他们与花草对话,陪他们感受这一草一木的奇妙与美好。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催促,归家的时间并不比陪孩子细待花开更重要。
当孩子将对这个充满了奇妙的世界的感受,一点点,通过语言、通过手中的画笔、通过任何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尝试将自己的视角转换为孩子的视角,认同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共鸣,同他们一起欣赏和表达这童真的世界。
当孩子想要去体验许多与往常不一样的体验,不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牵着他们的手,给他们出一道选择题,让他们自主选择最佳的尝试办法,并告诉他们:我们陪在你身边!我们在支持你体验不一样的感受!……
这又是早前的另一天。女儿晚间从茶几上蹦下来,脚被磕到了,第二天早上叫着脚脚疼。我心疼地轻抚着孩子略微有些肿起来的脚踝,孩子却担忧地说:“这样上学的时候我就只能坐着,不能跳,不能跑,不能跟我的伙伴们开开心心地玩耍了!”她的着落点原来根本不在于我关注的脚踝肿起的疼痛,而仅仅在于:不能跟人交流,不能自在玩耍。
于是我回答她:没有关系的,我们先请医生阿姨检查下要不要紧,不要紧的话我们依然可以去幼儿园。如果还是有些疼,你可以用说话的、用讲故事的,用画画的,也可以跟小朋友开心地玩呀!
女儿很兴奋地点点头,复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