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变得叛逆、情绪不稳定,有的孩子2岁时会突然对家长说:“不”、“不要” 情绪激烈的状况下甚至会出手打人,这是为什么呢?
2岁左右的孩子身体动作和语言发展相比以前有了明显地变化,这个阶段的孩子行走的非常顺畅,他们的手指也比较灵活了。
2岁幼儿更有力量
孩子:我可以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了,虽然饭粒撒了一地我还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我可以自由的行走,尽管偶尔会有磕磕碰碰,但是可以控制自己身体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这种凭借自己的力量自由探索周围环境的感觉太让我着迷了。
当孩子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并不是爸爸妈妈的一部分,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想法。以前需要依靠爸爸妈妈的帮助才能实现,而现在我更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想法。
家长还未适应孩子
回想一下,面对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你是否还沉浸在之前与孩子粘在一起的日子?享受一直被孩子需要的感觉?无法适应孩子的这些变化和成长,一如既往地按照以前的方式对待孩子。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孩子试图告诉成人,我已经长大了。但是,他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他们只能用“不”“不行”来表达自己渴望独立的愿望。孩子无法用语言来完整的表达自己想法,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就会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打人的情况就出现了。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适应孩子新的成长阶段呢?不如看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小天想出去玩耍,而妈妈却担心天气炎热可能会引起中暑,没有同意。小天哭闹情急之下动手打了妈妈。妈妈非常伤心,自己如此疼爱的孩子居然狠心打了自己,一怒之下,大声地训斥着小明。
案例中的妈妈反应过于激烈。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宝宝来说,这样的反应方式只会强化孩子打人的行为,加剧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案例:乐乐是个活泼的孩子,平常十分讨人喜爱,有时也会调皮一下。在和妈妈亲密的互动中无意地用手打着了妈妈。妈妈开始大笑起来,喜爱地亲亲孩子说:“你这个小调皮。”
案例中妈妈的反应会让孩子产生误会。孩子会认为妈妈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于是,以后孩子会特意通过对妈妈的无心伤害来讨妈妈的“欢心”。就这样,本是一个无意的举动却引发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自由保育视角
矛盾放一边,安抚第一位
妈妈们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与理解。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安抚情绪,也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受。切忌体罚孩子。
面对过激行为,有效制止和引导
遇到孩子过激的行为,成人需要制止时,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而不要说:“不要打人,打人不对。”
保持冷静,切勿过激反应
孩子会模仿家长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而这会强化孩子用过激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拒绝,如何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调整自己对孩子的合理期待
2-3岁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争执。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理解物品的归属存在困难。他们认为,只要我目光所及之物都是属于“我”的。所以,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拒绝分享,家长需要理解孩子所处年龄的发展特点。切忌强迫孩子分享而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
不同孩子的反抗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越是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只要能够得到家长们耐心地引导和足够的关爱, 一般孩子进入3岁,随着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经验的增加,更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打人的行为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