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分享(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之道)
前阵子逛超市,一对母女让我印象深刻。
5、6岁大的女孩跟着妈妈往零食区走来,女孩嘴里哼着歌,一路蹦蹦跳跳。
她对妈妈说:“这里变大了好多呀,以前都没有这么多东西……我们好久没来这里了,是不是啊妈妈……”
孩子语气里洋溢着小小的兴奋,在货架前徘徊的双脚也变成了跟不着地的小碎步。
妈妈很不耐烦地对女儿说:“哎呀,我让你挑零食,你挑还是不挑啊?不挑我走了。”
孩子满含期待的眼神,在妈妈不悦的表情中黯淡了下来,面带尴尬、悻悻地拿起一包糖果。
这一幕,看得我莫名心酸。
孩子满腹开心,渴望跟妈妈分享,但妈妈却责怪她不干正事儿,喜悦之情被浇一盆冷水,可想孩子内心有多失落、难过。
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R.D.莱因指出,亲子沟通中,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视若无睹,给出的回应和孩子的关注点完全不同,即为“无关反应”。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知道太少,跟他“鸡同鸭讲”是常态。殊不知,这样的回应方式,或将造成孩子持续一生的痛。
无关回应,关掉了沟通之门
微博上一位女孩讲过自己的故事。
妈妈抱怨女儿说话敷衍,不跟她讲心里话。女儿却认为,问题就出在妈妈身上。
从小到大,母女俩对话从来不在一个点上。
女儿谈独立、自由,妈妈却说人生不过是按部就班;
女儿谈爱情、谈性,妈妈骂她不害臊;
女儿说童年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妈妈说那都是日子过得太好,吃饱了撑得慌。
敞开心和妈妈分享所见所闻,结果却变成了各说各话,甚至还讨来一顿教训。
慢慢地,女儿心门开始关闭,遇到事情,也只好闷在心里。
有人认为,孩子不跟父母说心里话,表明他长大了,但孩子的内心却有不一样的答案。
身边一个年轻朋友说:
“不是我不愿跟父母沟通,只是收到了太多来自父母的否定、纠正、质疑,永远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一次次挫败,也就不想跟父母交流了。”
孩子想跟父母谈心,但答非所问的回应,只会逐渐冷却孩子对父母天然热乎的感情。
主动推开孩子,却又反过来怪孩子不愿亲近,太多父母陷入这恶性循环之中,却始终不见自身的问题。
“鸡同鸭讲”式沟通,养出焦虑孩子
发小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非常在意发小的成绩。
从小到大,无论她表达什么,父母都能扯上学习。
她:爸爸,这个是什么呀?
父母:别捣乱,看书、写作业去!
她:妈妈,我想来帮你……
父母:你作业写完了吗?你写完了再过来好吧?
她:今天跟小盆友玩球,好开心啊!
父母:光知道玩有什么用。对学习多上上心吧!
长期的无效沟通,让发小感觉很孤独,经常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泣。
毕业后,发小到一家国企上班。她工作非常卖命,却也活得比谁都焦虑。她怕做错事被上司批评,怕公司有活动不让她参与,怕哪里让人不满意……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神经紧绷。
由于太容易焦虑,她的婚姻也一再亮起红灯。
丈夫外出,她会马上打电话。如果没人接听,她就容易崩溃。
平时在家里,如果丈夫没及时关注到她,她也会摔摔打打,直到丈夫察觉,跟她道歉才罢休。
哪怕有外人在场,她也毫不避讳。
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内心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形成“存在性焦虑”。
小时候被这焦虑困扰,成长将倍受束缚,最终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这种存在性焦虑,还会促使个体对身边的人或事实施控制,以获得内心些许的安全感。然而,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破坏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以父母为中心的爱,多是伤害
综艺《金牌调解》里,余先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明、有用的人,将来好有能力继承家族企业。
然而,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儿子的叛逆。
儿子中学时,父子俩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在一起就争吵不休,难以共处一室。
大学一年级,儿子偷偷把学费挥霍一空,父亲暴跳如雷,可儿子却拒绝告知理由;大三时,他瞒着父亲创业,失败后情愿借高利贷,也不告诉家里,更不接受父亲的帮助。
父亲很痛苦,他想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对他像对仇人。
在调解现场,儿子的一番话,让父亲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儿子说,从小到大没感受到过父爱的温暖。两人在一起,父亲总在教训人、灌输大道理,从不在意儿子的表达,儿子痛苦地说:“感觉从没被父亲看见过。”
费尽心思养育,却被孩子抱怨“冷血”,父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原因就在于,父“爱”太自我。
父亲努力培养儿子,却从不倾听儿子的内心,不在意他的喜怒哀乐,看似一切为孩子好,实则却致力于满足自我期望。
如此“爱”孩子,无论父母付上多少代价,耗费多少心血,孩子始终感觉不到被爱。
爱,不是凭我想要的去付出,而是以对方能接收到为起点。
走出自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回应他的一切感受,爱才能直抵内心,而亲子关系也才更融洽。
爱孩子,就回应他的感受
如何让孩子感觉被爱?
1、多用“情绪用语”,少说“评判词句”。
比如,在校门口,妈妈接到一路小跑而来的孩子,只见他满脚泥污,衣服也脏了,孩子却兴奋地说:“妈妈,我今天跟同学踢球了……。”
换在以前,妈妈一定会这样回应:“你看你,把衣服鞋子搞这么脏。”但现在,妈妈的注意力却在孩子的情绪上,她看到孩子很开心、满足。
于是,妈妈试着使用这些情绪词,来回应孩子:“踢球让你很开心,你是不是感觉很满足呀?”
孩子内心的感受被妈妈说中、被看见,内心会生出被理解的感激。
父母接下来有任何建议,孩子才更容易听得进去。
2、正确回应孩子的感受。
正确回应孩子的感受,是肯定、确认他的每一种感受,在认真对待的同时,也不反应过度,父母在情感上保持克制,同时把孩子的情绪往积极方面引导。
网上一个视频里,孩子跟妈妈哭诉,自己摔了一跤。
妈妈第一时间确认他感受:“摔疼了是吗,摔到哪了呀……”
见孩子膝盖擦破了一点皮,妈妈轻轻吹了吹,接着鼓励道:“是个小擦伤,现在可能会痛一下下,妈妈给你抹点药膏,明天就好啦……”。
在妈妈温和、正面的回应中,孩子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
回应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走出负面情绪。如此,孩子既能学会接纳自我感受,又不至于困于消极之中。
心理学家李雪说:“看见,是真正的爱……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You,(我看见你)正是这个意思。”
感孩子所感,应孩子所想,再把他引向光亮那方,如此,孩子才会不断地蜕变、强大;而父母的生命也被滋养、丰盈。
这,就是真爱的样子,也是教育所结最甘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