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的互动方式心理学(有效的亲子情感沟通)
家庭教育其实不在于如何理解概念,而在于如何去做,检验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让双方感觉舒服就行。
让孩子感觉舒服,让自己感觉舒服,这就是生活常识,用心理学术语表达就是“共情、关系”,需要的技巧就是有耐心,不可着急,慢慢来,即“间接、缓慢”。
在一次心理讲座之后,单位主管分享了他和孩子相处的故事,可以印证这一点,而且也让我们知道,领导者都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这是实践反推出来的结果,当然是对的。
这个孩子是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买一棵花种子,自己栽下去,每天做好观察记录和日记,直到开花结果完成整个过程。
那时候没有合适的花朵种植,家长就引导孩子可否种植豆芽,同意后就开始了这个实践活动。
从浇水开始,发芽,长高,孩子自觉每天观察、测量、记录,有时候忘记了,稍微提醒立马行动。
这个过程家长的作用就是陪伴,鼓励,肯定,整个活动不在于最后结果如何,而是借助这个过程获得了体验。
孩子的直接体验就是觉察到了时间的力量,间接体验则是亲子关系的亲密。
建议让孩子做好整个过程记录,保存起来作为自己的礼物,家长说孩子自己完成了整个报告,仔细得很。
很多时候,孩子不好管理或者不听话,是因为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好奇的天性,参与的快乐,及时地肯定,用类似活动来锻炼孩子,又培养了关系。
这样我想起曾经做过的每天一拍实验,栽下一棵花种子,不知道什么花,就每天拍照一张,坚持三个月,最后发现是漂亮的风信子,这个过程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做过才知道。
如果这个故事家长稍微引导就可以,再看一个需要家长动用心理心思的故事。
老师要求孩子在家睡午觉,这个孩子不乐意睡,想看电视玩玩具,就告诉家长自己可以不睡觉不,因为真的不害困。你是家长会如何做?无奈同意,还是直接拒绝!
家长说他是这样做的,告诉孩子如果不睡觉的话,没法完成老师任务啊,不能撒谎说在家睡觉吧,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好办法。
最后协商为睡不着不要紧,这个可以接受,但是要躺着,哪怕在沙发上也可以。
最后,孩子打个盹,也会睡着了,主要是不会玩其他事情。
类似此类事情,不在于急于按照强势意图处理,而是慢慢沟通协商处理,只要按照心理方式彼此舒服,一定可以找出合适解决办法。
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处理事情的几个特点,示弱引导、共情关系、间接缓慢、体验为主,用常识来衡量,标准就是让大家感觉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