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父母课堂》第三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父母效能训练”第一个核心方法——“积极倾听”

很多来我这里做个案咨询的青少年会说:“老师,能和你谈谈真是太好了,我从来没和任何人谈起过这件事情。我根本没有办法和我的父母这样交谈。”

很多家长会告诉我:“我知道我的孩子遇到了问题,他很不开心。可我对于他在想什么一点不清楚,当我询问他的时候他总是表现的很不耐烦,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例子非常常见。

孩子向我们筑起了心墙,不愿意向我们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究其原因,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感觉受到伤害。

“孩子不和我们交谈的原因,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孩子感受到向我们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烦恼是没有帮助的、甚至是不舒服、不安全的。结果,家长们失去了上千次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实,使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就可以让孩子愿意和我们说话,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同时也只有通过“积极倾听”,我们才能知道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父母课堂》第三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我们是如何失去孩子的信任的呢?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和我们谈论烦恼是“不安全”的?

我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孩子和我们抱怨说,他和好朋友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给朋友买了一个礼物,朋友却没有同等的回应他,他觉得有些不公平,想要结束这段友谊。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典型的“孩子的问题”,是“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孩子想要拥有一份安全的、有回应的、对等的、温暖舒适的友谊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回应孩子的这个烦恼呢?我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几乎可以将父母们的回应方式毫无例外地归纳为12种。

我称其为12种沟通障碍。下面我会列举几种最为常见的父母的回应方式,帮助大家分析在我们如此回应孩子问题的时候带给孩子的感受。

有一类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使用比较强硬的回应方式,这类家长们会说:“别再抱怨了,现在回去和他一起玩,什么事情都没有!”

我们简单的一句话传递的信息却非常丰富。

我们说:“别再抱怨了”。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不接受他的感受,他的烦恼不值一提,是不被允许的”。我们的这种回应基本上等于在对孩子说“闭嘴!”。

其次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告诉他:“现在回去和他一起玩”。这让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他会觉得:“你不相信他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并且觉得我们在说我们比他更聪明、更了解解决事情的方法,让他有一种失败的、挫败的感觉。

再次,我们说”什么事情都没有”。这让孩子觉得:“我们认为这都是他的错,我们根本没有听到朋友对待他是多么的不公平。”“结束这段友谊的想法在我们看来是坏的、是他做的不够好”

大家也可以仔细的去体会一下如果我们拥有一个问题,向我们的父母倾诉。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建议吗?

我们是需要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有更聪明的头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吗?

甚至我们需要的是安慰吗?

不是的。

我们需要的是深深的被看见。看到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忧虑。看到我们在一段友谊里的挣扎。看到我们想要改变现状的无力感。

《父母课堂》第三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有一些家长会说,“我一般不会进行这种强硬的回应,我很温柔、很讲道理的”。

这类家长会回应孩子说:“你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呢?”“我看你的朋友还挺不错、每次见到我都很有礼貌,你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最近在学校不太顺利,你应该珍惜现在的朋友。”

那我们来看一看这种回应又会带给孩子的感受。

我们说:“你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是一种教育甚至是逻辑论辩,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我们疲惫的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和自己的老公说:

“今天单位的一个同事真的特别讨厌,她订外卖的时候总是要很便宜的菜、却总是占便宜吃我的。“他在工作中总是给我任务自己不干活,有了成绩去向领导汇报倒是很积极。”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老公回应你说:

“你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我看他就挺好,每次看到我都和我打招呼,你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今天不太顺利,你应该好好珍惜你的同事”

我想问下大家你们会有什么感受?是不是一场家庭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我们会说:“我不明白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只有你明白是不是?!“你还不是和单位的领导相处的一团糟,不然上次晋升的机会为什么没有给你?!你看我的同事挺好,你看他好你和她一起过日子好了!”

其实孩子也是同样的感受。我们说“你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孩子会觉得:”我们认为问题在他、而不是在朋友身上。

我们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这是一种质问、调查甚至审问。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像一个犯人,他会开始觉得恐惧。因为他不知道你打算通过他的回答怎么去让他不舒服,他如果说“这两天才开始的。”

我们就会说“你太小题大做了,别算计的那么清楚,过两天就会好。”这会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好像是自己心胸过于狭窄

如果他说“已经有半年左右了都是这样,我一直想结束这段关系”。我们又会说“那你怎么不早说呢,你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对待你这么久?”这又让孩子觉得是他做错了事情,他不够坚决果断,他的烦恼是他自作自受

问题是早说有什么用呢?

是我们要横加干涉彻底断绝他和朋友的来往,还是说如果早点说我们就不会讲“你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的大道理?

我们说“你的朋友看起来还挺不错、每次见到我都很有礼貌”。这是一种分析、一种评论。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认为他的感受不够重要、会让孩子觉得他对于朋友的评价是不合理的、是错误的。”

我们说“你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最近在学校不太顺利”。这是一种分析。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没有认真对待他,我们把他如此重要的烦恼如此草率的归结为他最近不太顺利。”

而“你应该珍惜现在的朋友”这又是一个建议。让孩子感觉到我们不接纳他感受的同时,我们在说我们自己比他聪明的多。

《父母课堂》第三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孩子不愿意和我们说话的原因。

因为每次孩子和我们倾诉烦恼,我们都让他觉得:他是个笨蛋,我们才是聪明的那个。他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宝宝,我们才是那个成熟理智的那个。他的情绪并不重要,我们根本不在乎。

我们还会像审问犯人一样的询问他,而询问的目的仍然不是给予他接纳。而是再一次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傻、很蠢、无地自容

很多家长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说:“原来这么多年来我都在传递这种信息给我的孩子呀,我根本没有发现。”

所以正如滑洋老师说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师,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回应孩子,孩子就会接收到‘我们笨、我很傻、我不被喜欢、不被接纳’的信息,从而进行认同”。

所以爱我们的孩子是一回事,让他知道我们爱他是另一回事;我们接纳孩子是一回事,让他觉得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除非父母们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和接纳,不然一切都是枉然。

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会说:“我有烦恼的时候不想和父母说,因为怕他们担心。”其实,这是一种自童年而来的经过岁月包装的比较好听的说法。

实质是,我们受不了和父母说烦恼之后带给自己的难受的感觉,更受不了他们分不清这是”我们的问题“不需要他帮忙解决或者忧虑的状况。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非常的爱我们的孩子,但是使用固有的方式没有办法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支持、接纳、依靠。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因为沟通方式的问题无法相互传递爱和支持。

我想这也是人类时常感觉到异常的孤单一个原因吧。

《父母课堂》第三课:父母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那么,到底要怎么和孩子说,才能倾听他的烦恼,帮他解决问题呢?

我们会在下一节为大家详细讲解。但是在这一节里面,我想先教大家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不干涉的方法”。如果你觉得在学习到“如何与孩子用语言沟通”之前,想立即开始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接纳。你可以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尝试使用这一种“不干涉的方法”与孩子相处。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不干涉就意味着认可。只要我们不干涉,孩子会感受到:

“我做的事是好的”

“我的行为是被接纳的”

“爸爸妈妈赞成我现在做的事情“。

而现实中,父母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对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插手干预。

比如,孩子在沙滩上建造一个城堡。父母们会希望孩子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到新知识,于是我们会走过去问:“城堡的结构是这个样子的吗?”孩子可能犯错的时候我们会很不舒服,我们会说:“把城堡建设的离水远一点,不然海浪会冲上来”。

有可能我们对孩子有强烈的期待,我们会说:“你整个下午就在这里建城堡,这有什么用?”或者我们过于关心别人的想法,我们会说:“我认为以你的能力可以建一个更好的城堡。”或者我们想要孩子需要我们,我们会说“让妈妈来帮忙。”

我们之所以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干涉,主要的原因是:

我们自己有情绪,我们自己的恐惧、不安需要排解,并不是孩子的行为妨碍到我们。

而这种干涉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不接纳,感受到我们介入他们的行为、思想、不尊重他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这就会让他在面对我们的时候关闭起自己的心门。

不再和我们进行沟通是因为不想留给我们可以干涉他的机会。

所以在下一次我们讲授“如何用语言与孩子沟通、倾听、表达接纳”之前,在这一周就行动起来吧。当你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让你想介入的时候,先等一等,去想一想:

自己真的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吗?

这件事情一定要干涉吗?

不说话可以做到吗?

让自己开始尝试通过不去干涉孩子的行为去表达接纳吧。因为我们干涉的本质是让孩子来承担我们的情绪,这不够公平。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打卡群、分享你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结果,并将我们的课程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小伙伴。如果通过你的分享可以让更多的家庭因此受益,你也会享受这份业力的果实,拥有更加幸福的亲子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3日 下午5:16
下一篇 2022年6月3日 下午5: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