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就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来研究。这并非符合客观实际,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思维模式,不是理论。如果一定要把唯物主义和理论挂上,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称之为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分析人类社会而得出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思维模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思想理论。
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都能熟练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来安排种植,也许他从来就没学过哲学。经过长年累月的种植,他能摸透气候、水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这就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应用。从松地、下种、培育、收获这一过程看到了农作物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这就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的应用。对每个成熟的农民来说,无论是横向的普遍联系,还是纵向的发展变化,都了然于心。古今中外的农民都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来对待农耕实践的。只是他们没有把这种思维模式总结出来。如果一个农民不能因地制宜,无视客观规律,不顾自然条件,凭主观愿望来安排种植,结果一定是失败的。简单的形而上学或者经验主义都难以应付农业生产,有且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实现生产目的。
既然农民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来对待农业生产,社会学者是否可以用这种思维模式来分析社会呢?马克思做的就是这个事情,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考查人类社会,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也用明确的概念把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表述了出来,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直接地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避免片面刻板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要将一个事物看成是与周围事物有联系的,而且在发展变化,避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如果用空间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把一个事物放在三维立体空间来分析,而不是放在一个孤立的点上,一条线上,一个平面上。这就是一个思维维度的问题,而不是思想观念问题。所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思维模式,而不是思想理论。
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只有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分析。如果单纯地把辩证唯物主义用为一种理论,是没什么用处的,空口宣传而不加以应用,就等于束之高阁。
把辩证唯物主义当成理论来应用,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压根儿就不是理论,而是思维。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理论家。但是,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可以有浩瀚的著述。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置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有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天纵之才。他们从来就不会孤立片面地理解问题,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习惯。他们的一生都在观察、分析、实践之中,在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不要觉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多么神秘,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经过培养,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就算比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也会有长足进步。
再说一下马克思本人,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在《青年职业的选择》一文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虽然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遇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十几岁的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已经表达了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他指出了一个人在选择工作时要考虑的两个客观条件:一个是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还有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形成唯物主义思想,他还在信神。马克思的这些言论不是来自唯物主义理论,那就只有一个可能:马克思有唯物主义思维。
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把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联系起来论述,没有孤立地理解自身的完美,还提到了两种利益的关系不是敌对的。这其中就包含了普遍联系的思想,矛盾统一的思想,这已经是在运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了。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接触到黑格尔,他脑子里的辩证法又是谁教给他的呢?只有一个解释:马克思有辩证思维习惯。
马克思在上面这段话中,仍然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请读者自己去分析。马克思把自己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置于千百万人的幸福与悲欢之中。这不是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吗?
如果说在健美运动中,经过科学的训练能塑造美的形体。那么,在思维习惯的培养上,经过科学的训练,就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避免孤立、片面、刻板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