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亲子之间的沟通(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父母堂》创始人妈咪Jane黄静洁最近因为经常外出讲座,碰到了许多脾气秉性各异的妈妈,她们不约而同地向妈咪Jane表达了一个困惑:这个假期里,自己与孩子越来越难以沟通了。

大学生妈妈:

家里的男孩子沉默寡言,一家三口围坐吃饭时气氛比较 “微妙”,孩子和爸爸更是无话可说。

中学生妈妈:

孩子现在处于叛逆期,与我、他爸一言不合就开“怼”。

小学生妈妈:

我和孩子交流时总是“驴唇不对马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急死人了。

▲ 综艺图片

一般来说,母女关系最为亲密,可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演员陈乔恩和母亲的交流互动却存在肉眼可见的隔阂,即使同坐一张沙发也相对无言。

陈乔恩说:“小时候对妈妈有不好的回忆,她经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我怕她随时会打我。” 这也使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会好好沟通”,“一直都挺孤僻,小学三年级转学后没交过半个朋友,都关在图书馆看书。其实也算有半个朋友,就是流浪狗。”

▲ 综艺图片

与之相反,热播综艺《婆婆和妈妈》中,伊能静和婆婆的相处却分外融洽,她们一起挑衣服,监督减肥,互相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交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并因此处成了“闺蜜”。

顺畅的沟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幸福感,不畅的沟通则阻碍了交流,加固了亲子间的壁垒,家长内心纵使有再多的爱,孩子也接收不到

2大原因

让亲子无法正常沟通

美国作家朱莉·摩根斯顿(Julie Morgenstern)在她的畅销书《家长们:组织你的生活,让你的孩子和你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中分析说:

“当我们说教孩子的时候,我们把他们带到了成人世界,他们变成了我们的学生;但当我们相互理解的时候,我们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学生。”

我想摩根斯顿说的“成为孩子的学生”,就是在建议家长换位思考,重新回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本源。

我们通过换位思考充分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共情”。这与我们常说的“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你就不要对别人做”有着相通之处。实际上,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

家长做不到原因之一是:不会“听”。我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此分享给大家:

妈妈问儿子:“如果我感到口渴了,身边没带水,但是,你刚好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

儿子回答:“妈妈,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妈妈听后非常生气也非常失望,觉得儿子实在太自私了,便把儿子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而儿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他要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挑最甜的那个留给妈妈。可妈妈根本没有耐心听完孩子的话,也永远得不到孩子心底的那个温暖答案。

听,最难的部分,就是不要带着任何评判去倾听,心理学叫“无条件积极关注”, 会听的第一步,学习“闭嘴”。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急着打断孩子的话,也不要逼自己一定要立即说服孩子、摆平冲突,等孩子把话说完。

会听的第二步,家长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来确保理解了孩子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复述,也能让孩子平缓情绪,开动脑子想一想,刚才自己说的是不是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着急而词不达意。 ?

通过听,家长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为进一步沟通创造了前提条件。

家长做不到原因之二是:不会“说”。沟通不是单向的说话,而是双向的交流……沟通不是单向的说话,而是双向的交流,所以你说话的内容、语调以及你的非语言表达,比如眼神、面部表情、站姿,甚至推门的方式,都会把情绪传递出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可能你还没说话,孩子就已经开始对抗你了。

妈咪Jane在各地的亲子讲座,有时会邀请家长带孩子一起参加,通过中场休息的机会和孩子聊天,这样可以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真实看法。以下就是孩子们不愿和父母交流的几大原因,妈咪Jane做了一个梳理汇总:

● 我爸像领导一样傲慢,只会对我说大道理,根本不管我想什么。

● 我妈神秘兮兮地拉我“聊天”,可说的都是“学习”和“别人家的孩子” 。

● 我妈话可太多了,管得还特别宽,我听得烦死了。

● 每次考试前我爸都说,考好了带你出去玩,可基本都没兑现。

● 我和我妈不管讨论什么,她总能摆出一幅什么都知道的过来人面孔。

● 我爸可凶了,就爱训我,那眼神、气势吓死人。

● 爸妈和我说话时,通常只是潦草地敷衍几句,一看就不走心。

● 最讨厌爸妈强迫我顺从他们的意愿,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妈咪Jane也将父母的常见表现大致概况为几个主要类型: 唠叨型、比较型、哄骗讨好型、打骂恐吓型,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一定要自我检讨,运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沟通。

8月初,妈咪Jane受邀做客“樊登读书”之“作者光临”,和樊登老师进行了一次对谈,分享 “格局养育”之道,其中探讨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题。长按识别二维码可以收听、收看音频和视频↓

用讲故事代替说教

沟通可以更有趣

美国早期教育学者丽贝卡·伊斯贝尔等人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妈妈们给年幼的孩子传达故事,一组的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或许还配合生动的表情和动作;二组的妈妈给孩子读绘本、读故事。

结果,第一组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好。为什么?讲故事并配合动作表情,孩子容易理解,还能帮助孩子在大脑浮现故事画面;在听故事的同时,孩子大脑中处理动作、视觉、听觉等区域被激活,容易引起代入感。代入感继而能帮助孩子趋向于做出与故事角色同步的行为。

举个例子,孩子不爱刷牙,即使家长大费口舌向孩子传递刷牙有益健康的大道理,可孩子就是听不进,记不住;家长把牙杯牙刷都备齐了,可孩子始终对其不感兴趣,行动起来也慢慢吞吞。那我们就换个思路,讲个有趣的故事吧!

绘本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描述了一场鳄鱼和牙医之间的心理较量,用简单、反复的语句刻画了鳄鱼和牙医每时每刻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他们相互惧怕,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而红脸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上。这种反差不禁让人开怀大笑。鳄鱼都知道该刷牙,小朋友就更应该自觉了。

故事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情节,更是情节背后的喜怒哀乐和喜怒哀乐里的人生态度。家长和孩子共读,养成讲故事的习惯,让故事成为促进沟通的第三种力量。

餐桌上说说“废话”

沟通可以更美味

妈咪Jane全家都喜欢美食,不仅喜欢吃,而且喜欢讨论怎么做。但一家人吃饭是要经营气氛的,不希望把吃饭的半个小时或者40分钟的时间变得太紧张,令人不舒服,甚至让孩子坐不住,站起来就想走。

在每天晚餐餐桌上,妈咪Jane喜欢和孩子聊一些“无用”的事情,可以引发孩子思考的话题,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而不要急于检查孩子一天的表现,点评学校的功课,比如可以“笨笨地”向他们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告诉他们我们不太明白什么,让他们来为我们上上“课”。比如老大会给妈咪Jane讲年轻人的政治观,老二会讲音乐。

这样的聊天是产生双向信任的“催化剂”,孩子信任父母了就会与父母谈心里话;当然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越多,对他们的信任度也就越大。这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巧妙利用有效犯错

沟通可以更神奇

最容易让家长上火的场景是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最容易说的话就是:“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可你就是不听!你看,现在吃亏了吧!”这样的话原意是好的,父母想让孩子懂得听父母话的重要性;可是这样的语气和态度非但不会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所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来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

“非暴力沟通”,也叫爱的语言,是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也称为“长颈鹿语言”。

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要关注他的个人感受,先不问“为什么”,而是问“发生了什么?”“你还好吗?”这样孩子的感受会好一些;最不该的就是在公开场合批评或数落孩子,这会让他的尴尬和不堪全数暴露在其他人面前,由此引起孩子对家长的怨恨和敌意,导致沟通无效。所以,当我们遇到越严肃的话题,就会选择越私密的环境和孩子交谈,因为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的表现会更自然,更理智,更可控。几个建议:

从积极的事情开始说起

找对谈话的地点和场合

找对恰当的谈话时间

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写出来

自我发现问题内在关系

沟通可以更温暖

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讲的是南风与北风比谁的威力大,它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下来。北风刮起了巨大的刺骨寒风,可是行人因为寒冷,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呢,它缓缓地吹出暖风,行人感到很温暖,于是纷纷脱掉外套。结果当然是温暖战胜了寒冷,南风赢了北风。

这则寓言故事传递出一种崭新的育儿观,当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不同意见时,要把刺骨的”北风”改为温和的”南风”,这样才能让他们愿意在”南风”中不知不觉地卸下带刺的外壳,与我们讨论各自的不同想法和选择。

当孩子有不同意见时,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那么,你可能还会说:“孩子不对,难道我也不能说吗?” “说”不是关键,“怎么说”才是关键。当我们在跟孩子沟通时,尽量不要使用“不对”、“不允许”这样直接否定的语言,可以改成“宝贝,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改用“为什么”的问句,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问题的内在关系。

比如,妈咪Jane的小儿子告诉她,今天要晚睡。妈咪Jane不会直接呵斥或强迫他,却让他列出三个晚睡的理由,结果三个理由都很好,没有任何可以反驳的地方。于是,妈咪Jane又让他列出第二天上午要做的三件事,结果他发现自己明天早上要和同学们汇合,赶到游泳馆上游泳课。这时,不需要妈咪Jane再说什么,他已经看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答案了。并且,这个答案不是强塞给他的,而是他自己通过推理发现的。

所以,和孩子一起练习在不同中寻求相同,在相同中表达不同,是一种高情商的培养,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谈判技巧的练习。当我们成了和煦的“南风”,孩子自然会向我们靠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6日 上午9:04
下一篇 2022年6月6日 上午9: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