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父母该怎么办(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今天看到一则很沉重的消息。
前两年武汉14岁的孩子被母亲在学校扇耳光跳楼,妈妈一直郁郁寡欢,前不久也自杀身亡,班主任自责抑郁,停课至今,班里的很多孩子也因为目睹这件事而抑郁。
大家都很痛心,无论妈妈还是老师,没有人故意伤害孩子,可是事情却变成这样。
有些父母以此为戒。对青春期的孩子,不敢说、不敢管。
朋友以前很少管孩子,教育方式就是打骂。现在面对青春期的儿子冷漠的眼神,居然变身为“舔狗”,儿子能和自己说句话就特别满足。
孩子青春期迷茫,父母也同样迷茫,用什么样的方式管,如何管,成了最大的难题。
提到青春期,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叛逆。
和父母顶嘴、和老师争辩,桀骜不驯的神态、冷漠的表情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也让我们头痛。
01
我们该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对抗呢?
有些老师把孩子反抗权威理解为‘他想对抗我’,其实反抗意味着学生想要独立。
我们看到孩子反抗的眼神,如果认为是“对抗”,内心就会紧缩,自尊心受伤,自我价值感降低。
如果要保护自己的权威,双方的关系就会进入对立。
这个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都是错的。
我们把彼此当成了敌人,敌人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你赢我输。无论输赢,父母都已经输了。
我们看到孩子反抗的眼神,如果意识到这是孩子争取独立,就会为他的精神喝彩。
一个人的独立很不容易,要和曾经视为偶像的老师、父母宣战,要和曾经胆怯懦弱的自己宣战。
也许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无理取闹、没有是非观念的样子,但是我们都要意识到,这只是他们独立过程中暂时的行为。
我们只有欣赏孩子的勇气,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把对立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产生共赢的结果。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得知爸爸主持葬礼,非常愤怒,对爸爸出言不逊,妈妈很生气,打了妙妙,爸爸却始终保持冷静。
因为他知道,妙妙只是一时为了面子才这样说话,她不是故意冒犯自己。
他等妙妙冷静下来,在恰当的时机让林妙妙感受自己的工作。妙妙理解了爸爸工作的可贵,转而支持爸爸。
因此,和孩子保持合作关系,允许孩子犯错,在恰当的时机教育,是父母面对孩子对抗的态度。
02
孩子的对抗我们可以接受,但是行为问题要不要管呢?
书中教了一个改变孩子行为问题的方法——问题的背后是目标。
首先探究三个问题:
目前遇到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如果问题解决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哪些资源有助于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写出孩子的问题、优势、我们的目标、可以找的关系、目前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可以保持的特点、例外情况,最后根据前面的情况写出计划开始行动。
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问题,如果焦虑、钻牛角尖,就变得思维僵化,一条道走到黑,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这个方法就是教我们多几个视角看清孩子的全貌,找到可利用的资源。
两年前疫情期间,我看到女儿经常拖拉不写作业,心里很焦虑,经常控制她玩游戏。
后来想到她在得到我的理解和支持后,改掉了全天开空调的习惯,又想到孩子也有自律的时候,意识到对于女儿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解接纳和支持。
于是我在孩子磨蹭的时候不再唠叨,而是看她表现好的地方,理解支持孩子暂时还做不到完全自律,孩子的自律在理解中逐渐形成。
因此,不焦虑、看全貌、找资源、定计划是我们面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良策。
03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苦恼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了。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上自律呢?
书中写了自律的形成过程:好奇——成就——自尊——自律。
也就是说,孩子对学习有好奇心,在好奇中学习,取得一些成绩。感觉到自己很厉害,开始肯定自己,形成自尊,最后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变得自律。
谷爱凌的成功就是这样被教育成的。谷爱凌小时候看看妈妈滑雪,产生了兴趣。
妈妈教她体验滑雪的乐趣,在谷爱凌有了乐趣后,又带她参加比赛,取得成绩,让她在成就中获得自信,最后形成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自律,也拉开了和我们的差距。
每个孩子小时候对学习都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都是因为有好奇的种子,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才那么快学会了走路和说话。
但是到孩子进入学校,父母不再容忍孩子慢于其他孩子,逼迫孩子学习、做题,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导致孩子变得拖拉、磨蹭、注意力不专注,更无法取得成绩。
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屑一顾,或者打击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不再喜欢学习。
要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就需要重新唤起孩子的兴趣,使用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找到孩子的资源,不断正面强化,逐渐让孩子收获自尊,最终产生自律。
写在最后:
教育是一门非常难的功课。我们身为父母和老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称职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