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技巧(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大家好,我是月姐。我们继续分享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
五、沟通方法
一起来看个具体案例,从中找找是否有您的影子。
现场回放
孩子放学回家:
“妈妈,我们数学老师不公平,我和小军的作业都没写完,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不批评他!”
发现自己的影子
1、不要抱怨老师,好好反省自己,下次规规矩矩把作业做完!(命令)
2、下次再不完成作业,就是老师不批评你,我也要惩罚你!(威胁)
3、你没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你是应该的。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教训)
4、老师不可能把所有没完成作业的同学都批评一遍,批评你也就是批评他,批评谁都是应该的。(说服)
5、你总是埋怨别人,就是不会好好反省自己。(贴标签)
6、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会完成作业的。(瞎表扬)
7、你作业没完成,你自己觉得羞耻不羞耻?还好意思说老师不公平?(辱骂)
8、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你要学会理解老师。(安慰)
9、老师批评你,说明老师很在乎你,什么时候老师不批评你不管你了,那你才倒霉呢!(分析)
10、别生气了,刚快去写作业,想想今天的作业怎么完成吧。(转移)
1.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对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种能量。
当孩子的这种能量被理解接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感和安全感。
步骤:
1. 反馈孩子的语言:把孩子的话整理后重复给他听,让孩子知道父母听到他说的了,被重视和尊重;让孩子也听到他自己想说的是什么。
2.说出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说话时的心理状态讲出来,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
感到被理解;帮助孩子识别出情绪并予以接纳。
案例:
孩子:“我太笨了,总是记不住这些单词,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些单词。”
父母:有些单词总是记不住,你觉得很沮丧是吗?
孩子:是的
用上述步骤说说前面的案例……
2.具体说明代替批评
很多时候只是批评,家长虽然一时嘴上痛快,但孩子仍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对于小孩而言,不妨对批评的焦点进行说明。随着语气的变化,您的情绪和口气不再那么严厉,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案例见PPT。
北大学生案例
吴惟为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浴室外的哭声
那天晚上我们把两岁的儿子从我爸妈家接回了自己家里,儿子又因为什么事情撒泼哭闹起来。
我想是该修正他的行为了,不然真的会变成“小皇帝”。
我制止了妻子对他的呵哄,说:“由着他,看他能哭多久。”
儿子听见我这么说,哭声更大了,似乎要把我的无情,从五楼完整地抖落到地面。
妻子有点不忍:“会不会哭坏了?别人会以为我们在虐待小孩呢。”
我咬咬牙说:“你想他以后都这么无法无天啊?孩子只会被宠坏不会哭坏。放心,哭累了他自然就不哭了。”
接着,我把站在厅中间张着嘴嚎哭的儿子拽到了靠边的地方,对他说:“别碍着通行,站这儿慢慢哭。”
十分钟后,儿子的哭声低下来了。他妈妈递上了毛巾和凳子:“擦擦吧,看你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坐下来再哭,站着哭多累呀。”儿子果然坐下了,还用毛巾擦了下脸。想不到这一擦,就连哭声都擦没了,只剩下了抽泣声。
再等了会儿,我才蹲在儿子面前抚着他的腮帮说:“这儿是不是好累?”儿子喘着气点点头。
“那你干嘛要哭?真笨!”
“我不想洗澡。”
“干嘛不洗澡?多脏!”
“我想先玩一会儿再洗。”
“那你干嘛不对妈妈说?”
“我怕妈妈不同意。”
妻子忍不住了,过来抱起了他说:“傻儿子,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还以为你又无理取闹呢。”
我抓紧时机继续对儿子说:“你心里想什么,爸爸妈妈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你要说出来。只要不是做坏事,我们都会让你做的。哭闹就是一件坏事情,看把你弄得多脏多累。是不是?”
儿子用一双泪眼向我点了点头。
我抚了一下儿子还未长头发的秃头说:“以后要把想的事情对大人说,不要再哭闹了。再哭闹也还是没人理睬你的,记住了?”
儿子没有回答我,只是搂住他妈妈的脖子说:“我以后不哭闹了。”
果然,儿子以后再没那撼天震地的哭声了,四位老人更疼爱这位能口齿清楚地表达意愿的小孙子。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
我们开始向儿子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不断灌输,日渐使儿子有了很强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又由于“对”和“错”是最容易求得共识的,所以我们和儿子从来没有过激的争吵,更不会由于矛盾引致彼此的沟通障碍。所以在外人眼里,我们有个“听话”的乖儿子。作为父母,我们也对儿子实现了诺言:
只要不是做坏事,我们都会让你做的。
3.如何对付孩子的“为什么”
童童3岁后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了频繁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狗有四条腿”、“为什么没有星期八?”……面对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爸爸妈妈开始还能耐心的应答,但随着问题的增多,难度的加深,直让童爸童妈感叹自己怎么不是科学家。抵挡不过那就躲吧,于是, “童童,你看那个伯伯在做什么?”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出现了。当然,童爸童妈还在为这个事情烦恼着呢!
您是否已经跟案例中的父母对号入座了呢?这也是个普遍的问题,那我们就此多说几句。
先做个小测试,给自己来个检查——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
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答?
A.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
B.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C.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分析:
选项A
目前,您还不太善于回答孩子的问题。上述类型地解答略显肤浅,没能解释清为什么,也未阐明科学原理,结果是孩子可能会接着问。
孩子眼中的“是什么”代表了他对新事物的好奇;“为什么”代表了他对事物缘由的探索;“怎么做”则代表了他对事情解决的思考。因此,当您面对孩子各种提问时,尽可能认真、详细作答。
选项B
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以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和事理去解释问题,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也易理解。
建议在解答科学类问题时,必要时需用上科学用语,比如“汽车要吃东西”不妨直接说“吃汽油”。这既让答案更合理,又可丰富孩子的知识积累。
选项C
您能用儿童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孩子,尽管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这样的回答比较理想,当然这个能力还需要爸爸妈妈自身不断“修炼”。
其实,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是那么陌生、神秘、新鲜,于是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如果此时父母敷衍了事,或欺瞒哄骗,甚至直接责备,都会让孩子放弃提问,进而导致好奇心、探索性逐渐泯灭。因此当您面对或幼稚、或无聊、或深奥的问题时,还是认真倾听,并参与进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吗?妈妈还没想到呢!”,孩子会因您的关注更有积极性。
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我们不妨借鉴统计学的方法,先总结问题种类,再对症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经过启发,孩子自己能获得答案;②家长知道答案但孩子不了解;③孩子和家长都不知道答案,但可以查阅资料解决;④人类还未解决的问题。
遇到第①类问题,显然不应直接告知答案,可以把问题再“抛”过去,启发孩子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最好在家中准备相关书籍,如百科全书、科学工具等,可随时与孩子来趟知识探索之旅);
遇到第②类问题,父母不妨通过举例、操作等方式给宝宝讲解,这样更便于他理解;
遇到第③类问题,家长也不必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完全可以诚实告知“我也不知道啊”,还可以一起去查询答案;
遇到第④类问题,不妨直接说明同时鼓励他:“你的问题真棒,我们大人们目前还不能解决呢!等你长大学本领了再找答案吧!”
作为父母,不但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还应该积极地营造环境,培养和激发他的好奇心。比如,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他的探索欲望。
4、给出选择
儿童常常需要通过叛逆父母的命令,来宣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所以如果父母直接生硬地下命令,孩子自然会给予抵触。不妨来个“折中之计”,提出要求时留出选择的余地,也等于给了一个的自由权,比如
命令“时间到了,快去洗澡!”,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到洗澡的时间了,你是想盆浴还是淋浴?”孩子比如容易从中选择。当然,这样的引导技巧,不但可以用在亲子沟通上,在成人交往里也很有效噢!
5.用提示代替评论
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扎而无动于衷。这时候,我们建议你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
“有时候,把拉锁头撑直,拉锁会容易拉一些。”
“有时候,做东西以前把粘土揉成软球会好些。”
“有时候,在上锁以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
我们喜欢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因为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为孩子做我们能做的事情?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别关注或者想撒娇的时候,希望我们帮他们做事情。同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帮你梳一梳头发,拉一拉袜子会带给你一些安慰。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偶尔我们也非常愿意“替他们做事”。
6.描述性赞赏
经常得到赞赏的孩子,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但赞赏是把双刃剑,简单地和孩子说:“宝贝,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聪明!”对孩子并不能起到太多鼓励的作用,反而容易让他们对表扬和赞赏产生依赖。看来,科学的赞赏还需要点技术性。
第一、描述你所看见的事情
当你看到孩子把房间整理得很干净,如果评价说:“你把诚心诚意是打扫干净了,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可能会想:“我并不是那么好,我把一些玩具藏到床底下了。”应该描述你的所见:“我看你做了不少工作,积木都放回架上了,光盘都放进套里了,每个玻璃球都捡起来了,走进这屋子让人感到很舒服。”这样,孩子还会继续好的行为。
第二、描述你的感受
孩子学习进步了,如果夸奖说:“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了。”孩子可能会想:“我只不过比以前考试成绩好了些,万一考不好,就又不是优秀生了。”要描述你的感受:“你近来在功课上下了许多功夫,我看到你写的字比以前工整多了……”
第三、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当孩子替你接了一个电话,将电话内容很清楚的告诉你,不要赞美说:“孩子,你好棒啊!”可以描述说:“叔叔打电话来交待的事情很复杂,但你都清楚地记下来了:会议为什么推迟了,我要给谁打电话,我要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进而把孩子这一行为总结为一个词说:“这叫办事细致,值得信赖。”孩子会想:“是啊,我是个可以信赖的孩子。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词告诉给孩子一个新的自我形象。这要求我们真正地去观察、倾听、注意,然后大声地把你所盾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细小描述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
7.非语言沟通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可见,沟通中的非语言不能忽视。亲子间的非语言沟通是指运用恰当的目光、声调、动作等来与子女进行沟通。如对孩子表示喜欢、赞许时,可抚摩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点头微笑,挑起大拇指等;对孩子不满时沉默地向他直视一眼,或面部严肃等都属于与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也有的妈妈运用非语言沟通,但貌似“南辕北辙”了,比如拍桌子、摔东西等,因而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破坏了亲子关系。
婷婷特别愿意与妈妈谈话。因为妈妈每次与婷婷说话时,都让她靠近自己坐下,握着她的手,以关切的眼神,前倾的姿势,共振的表情,鼓励她完整地说出事情的经过,而绝不随意打断她的话头。在婷婷伤心落泪时,妈妈便递过手绢、纸巾,然后把婷婷轻轻搂在怀里,抚摸她的头发,或拍拍她的后背。这时,婷婷便感到无限温暖,所有的烦恼都消融了。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父母在适时地给予孩子语言反应的同时,也要善于用非语言信息,如肢体及表情,表示对孩子的关注:认真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听孩子说话,同时关注孩子的表情,向孩子传递“我正在听”的信息。必要时,抚摸、拥抱等身体接触,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切的爱,从而使孩子更主动,更自信,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时,父母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这些行为会令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对自己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