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都是普通人,想做好的父母,需要正确的训练
我们通常会发现,孩子如果出现身体或者心理的问题,亦或者是做错事情,父母都是首先被指责的人,社会和法律在赋予 “监护人”责任时,父母的使命变得越发神圣。但是,我想大家都听过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没有任何经验下,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手足无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会因为自己是父母就会比他人好到哪里去。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脱去“监护人“的外衣时,每位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孩子们不明白的问题父母不知道也很正常。
这是我想和大家澄清的第一个误会,第二个是在第一个基础上产生的,即作为父母接受育儿训练,和人们入职前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一样必要。
既然我们知道了为人父母接受训练是有必要的,那么这本书教给我们的训练方法有哪些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用积极倾听理解孩子
第二,用“我—信息”表达,让孩子理解我们
第三,遇到争端时,第三法让我们和孩子都是赢家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部分,通过积极倾听理解孩子。
二、3个技巧,解决80%的育儿问题
1.想让孩子敞开心扉,积极倾听就够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认为天下最理解孩子的人非母亲莫属,但是读了本书的这个部分,我发现我所谓的理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没有与孩子认真的沟通,我们真的谈不上理解他们。例如,我们遇到儿子说起幼儿园的不愉快,他通常会在我们的建议和说教中走进房间,再也不想出来。之后我们再问,他也不肯再开口了。我相信每位父母的初衷是帮助孩子学会解决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会提出最真诚的意见,提供最合理的选择,可是孩子的反应却让我们一次次地感到“吃力不讨好“。
书中解释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在父母自己,因为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他们的问题只能由家长来解决。但是作者指出,每个孩子是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和解决他们所遇到问题的,作为父母,应该始终提醒自己:问题是在孩子一方,而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找到方法,应该首先理解他们,理解的方式就是“积极倾听”。
要做到积极倾听,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说出来,告诉他们我们的理解。就像孩子说起幼儿园的不愉快,我们可以说,“看来今天的事情让你很沮丧“。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我们读懂了他,愿意与我们继续分享他的更多想法,比如他可能会说:”今天林林抢了我的玩具“,这时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一些建议,但是,这样做会让孩子好不容易敞开的心门再次关闭,作者建议我们可以继续”积极倾听“,说出孩子的心情:”看得出来你对此非常生气“,就这样一直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我们最终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有他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信,我们继续来看看接下来的对话:
孩子:“是的,我认为林林不该抢我的玩具。”
家长:“你认为他应该玩他自己的。“
孩子:“也许他喜欢我的玩具,但是也不应该抢。“
家长:“如果林林礼貌地和你说,你会给他玩的。“
孩子:“正是如此,我不如明天和他说清楚。。。。。。“
大家可以看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表达任何意见,只是将自己理解的孩子心中所想说了出来,就得到了孩子的信任,让孩子自己想到了新的办法。因此,如果你与孩子的沟通一直不顺畅,不如放下自己的建议和说教,只作为一个倾听者来感受孩子的内心吧。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父母集中注意力,用心理解孩子的情绪,抑制住说教的冲动,切忌鹦鹉学舌或者心不在焉。
积极倾听解决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可是面对我们的孩子,只有沟通是不够的,他们通常会做一些我们无法容忍的事情,例如,他们喜欢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你会担心他们摔到脑袋;他们会在与你约好一起去看演出的时候爽约;他们还会摔坏你刚买的装饰品。
面对这些抓狂的时刻,很多父母会强忍着怒火,告诉孩子做错的事情,并好好地教训他们一番。但在作者看来,这是很糟糕的处理方式,想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表达自我,首先让孩子理解到我们的感受。
2.“我—信息“表达,让孩子理解我们
“我—信息“是相对”你—信息“而言的,我们可以回想下,面对孩子刚刚的那种抓狂行为,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你真是让我头疼!“、”你为何不遵守约定?“、”你简直太不像话了!“,我们可以检查一遍,这些话是不是都是以”你“开头的,这就是我们表达出的”你—信息“。
可是作者认为,这种时候,拥有不快情绪的其实是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无法忍受,这时候我们应该首先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应该说,”我看到你们在沙发上跳非常担心“、”你的爽约让我很难过“、”我刚刚买的东西被弄坏让我很失落“。之所以要告诉孩子我们的真实感受,一方面是帮助孩子顺利地理解我们,一方面避免直接说教让孩子怀疑自身有缺陷,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
表达感受是纠正孩子行为的第一步,在保证孩子理解我们感受之后,我们就要告诉他们,不良的行为将产生什么后果。例如,面对孩子的爽约,我们可以说“你的爽约让我很失落,我为此专门放下了工作,而这些时间就只能浪费了“。注意,这样做并不是让孩子有愧疚感,而是让他们理解自己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影响,如此一来,在今后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他们会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积极改正自己的做法。
所以说,孩子并不是天生要与我们对着干,而是他们还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而父母要做的只是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就能纠正他们大部分的不良行为。
现在,我们了解了如何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可是,我们仍然无法避免地会与孩子发生冲突,这时候就需要“没有输家”的第三法上线。
3.遇到争端时,第三法让我们和孩子都是赢家
有时候,我们和孩子双方会对同一件事情各执己见。书中举了个父亲劝说女儿上学穿雨衣的例子:
因为早上外面下雨,爸爸希望女儿简妮出门上学时穿上雨衣,可是简妮不肯,原因是她觉得自己的雨衣太丑了。作者例举了传统家庭中解决这个问题的2种方式,他分别把它们称为第一法和第二法。
在第一法中,父亲用权威和恐吓不让简妮上学的办法使简妮乖乖穿上了雨衣,可是简妮非常生气,却无可奈何,她认为自己输了。第二法中,父亲放弃了强迫女儿,但是他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在这场争辩中输了。在作者看来,这两种方法都会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第一法中的女儿屈服于父亲的权威,她日后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胆小和摇摆不定的个性。第二法中的简妮以后可能会无视父母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
书中提出,遇到这种争端的时候,我们其实有第三个选择,这个选择不会让任何一方成为“输家“,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为第三法。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父母应该将女儿视为平等的同龄人,以解决问题的心态邀请孩子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是以上面简妮穿雨衣的事情为例子,在简妮表达自己的雨衣非常难看时,父亲通过积极倾听确认了女儿的想法,然后,他说到:”我们遇到了矛盾。你不穿雨衣因为它很难看,但是我不希望你感冒不能上学,你能够想出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 ?“。之后简妮提出,她愿意穿妈妈的雨衣上学,这样他们的冲突就自然消失了,而且父女双方都非常满意这个结果,没有任何一方觉得自己输了。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每个家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一些复杂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能够一次性讨论完毕,这时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或者暂时保留彼此的意见,看看实际的情况发展再做讨论。而且,讨论的过程中,家长们也不要忘记“积极倾听“和”我——信息“的表达去探寻问题的本质,这对事情的顺利解决至关重要。
第三法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它消除了双方的敌意,让孩子获得了参与感,使他们更有动力去执行自己参与讨论的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感,也让父母触及了亲子间的真实问题,在解决冲突的同时,对自己的亲子教育更加满意。
为人父母,最期待的事情自然是将孩子养大成人,并且让他们成为心智健全、健康坚强、积极乐观的社会人。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或者他们的养育人产生冲突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对他们的爱,以接纳的态度看待我们之间的不同,再用积极倾听理解他们的内心,并不忘以“我——信息“的表达和”没有输家“的方式解决问题,就足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