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的?
为什么我一说,他就顶嘴?
为什么说了他那么多次,还是不管用?
为什么孩子有事却不愿意跟我说?
很多父母苦恼于这些沟通的问题。但他们很少认真地想过,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沟通上的问题。是孩子不懂事?还是父母说的没有道理?还是说话的语气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大部分孩子对与父母的沟通、抱怨都是一样的:
“我知道他们讲的大道理都对,但我就是不喜欢他们唠叨;不喜欢他们说教;不喜欢他们批评指责,每次他们这么说我就会发脾气。”
所以,孩子们当然明白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不能接受的是父母的沟通方式。
这些沟通方式被称为是暴力沟通,暴力沟通对亲子关系的伤害,很多时候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但很多父母其实并没有意识到。
带着情绪沟通
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带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这个时候,你面无表情地说:“来吧,我们聊聊。”
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肯定是:“惨了,又要挨骂了”。
显然,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沟通一定不会顺利,他一害怕,就可能会找理由或者说谎,而这又可能会导致你火气上来,最后就会以一顿训骂结束。
我们再来看,你上班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发现孩子作业一点没写,而且玩具撒了一地,沙发、客厅乱七八糟,你会怎么想?你或许可以适当压制怒火,但还是会来上这么一句“你就不能听话一点吗,为什么把家里弄的这么乱!”
如果孩子回应,你还会接着来一顿数落,把他之前的毛病都拿出来教训一遍。
以上的这两种沟通情况就是典型的情绪主导的暴力沟通,在亲子沟通中非常普遍。
语言中带着评论
除了情绪主导的暴力沟通,很多时候,父母们也经常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进行沟通。比如:
“你怎么就那么笨,写个作业非得磨蹭到大半夜。”
“你就是不爱学习,一天到晚只想着玩游戏。”
显然,这两种表达方式,都不是在对你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描述,而是在对孩子进行评论。
这些评论大多是负面的,对孩子的自信心打击非常严重。孩子不仅在沟通当下会进行反抗,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真的不爱学习了,也跟父母逐渐疏远了。
忽略孩子的感受
有的父母也习惯于忽略孩子的感受,而这也可能是亲子沟通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有个孩子上课经常与别人说话,自己不听课,也会影响别人听课。老师批评不见效,于是让他坐在教室后面一个单独的位置上。
这下他倒是上课不说话了,但更不专心听讲了,情绪也日渐消沉,并且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天天跟父母说自己不想上学了。
但孩子妈妈在听到孩子说不想上学之后,第一反应基本都是:“你不上学你能做啥,爸爸妈妈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不能让我们省点心吗?”
这样说的确能堵住孩子的嘴,但其实是变相忽略了他的感受,他有委屈说不出。
以后再遇到其他委屈时,他也不会再和父母说了,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要求不明确,表达不清晰
还有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中要求表达得不明确,也是一大问题。比如:
“你能不能好好学习!”
“你能不能认真点!”
“你能不能用点心!”
“你能不能少玩点手机!”
这些都是父母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但这么说之后,孩子通常不会有什么改变。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是,父母的要求其实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
你让他少玩点手机,那玩多少时间合适呢?你可能想的是一个小时,但孩子觉得每天玩两个小时很合适。
所以,你的要求不明确,就会导致你们的标准不一样,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会觉得父母管得太严。
从以上的这些情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亲子沟通的负面影响。
这些暴力沟通方式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应运而生。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与“暴力沟通”刚好相反的沟通方式,它由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
马歇尔博士同时也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他倡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避免争端和冲突。
在他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书里,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案例,帮助大家纠正暴力沟通问题,教会大家真正实现非暴力沟通。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以下的节奏,一起来共读这本《非暴力沟通》:
◆①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② 沟通中先学会倾听;
◆③ 如何表达真实的感受;
◆④ 这样提出请求的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