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和孩子沟通的方法(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沟通有技巧吗?有,用对技巧,和孩子说话会更有效。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情绪一出口沟通基本无效
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遍,孩子却总是不听。
大概率是因为家长一出口就错了。
早上女儿吃饭太慢,看着她用一只手来扶碗吃饭,我立刻提醒到,两只手端着喝吧。没想到她的手一哆嗦,碗里的枣糊有半碗洒到了桌子上,还有一部分倒在她的校服和凳子上。
着急夹杂着生气,我立马就吼了出来:你怎么回事,吃饭都撒了,你看看你的衣服。
其实我吼她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对的,但是话一出口,加上情绪上头,匆匆地让孩子吃完饭走了。
事后,回想起来发现,这的确是一次失败的沟通。因为这样的沟通,往往会带来两种负面的影响。
一旦我们的话里带着情绪,胆小的孩子,被吼之后会默不吭声。他会害怕,害怕自己的行为再次带来自己被吼。
这样的孩子做事情都会小心翼翼,压抑自己避免犯错。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还有一种结果会背道而驰。比如我女儿,当我的情绪出口,开始吼她的时候,她会翻一个白眼说到:怎么了。明明是她犯错在先,但是在我的吼叫下,她已经开始扮演受害者的形象。事情往往还不止于此。
这类孩子被吼后,他们的不良行为会变本加厉。这是她在无形的报复。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就提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之一就是为了报复父母。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会越来越多,你会吼得次数越来越多,这可能是孩子在有意识的报复,他们在做无声的抵抗。
所以说,在亲子沟通中,只要我们一开口就带着情绪,孩子十有八九是不会听我们说的。
一个万能公式会让孩子更愿意听话
在《父母的效能训练》这本书中,作者托马斯·戈登提出了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万能公式。可以解决我们沟通中的三个问题:
1. 会让父母改变一出口就带着情绪的管教;
2. 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听父母的话;
3. 会让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很多父母不禁好奇,什么样的万能公式,真的有用吗?
这个万能公式就是:行为+感受+影响
公式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只有用起来才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力量。
比如下班回到家,你非常累,明确表示自己不想玩,孩子却总是不听话想要拉着你玩。
第一步,描述孩子的行为
错误的描述:别拉我,你真烦人,说了多少次,不要再来烦我了。
这句话充满了指责,还为孩子贴上了标签,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被放到了第一位,更容易被孩子听到是对自己的不耐烦。
改变后的描述,重点从对孩子的指责转移到爸爸的行为描述上:我上了一天班,现在非常累,你可以自己玩吗?
这句话从指责孩子,转换到描述爸爸的状态,孩子听到的意思是爸爸累了,而不是自己很烦。
第二步,说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们喜欢对孩子的行为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一旦用错了措辞,孩子不但不会感受到自己的错误,还会无形放大他们的不合作心理。
错误的描述:别来烦我,你很烦人,离我远点。
当我们用“你”开始描述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孩子听到的多是指责和命令。
改变后的描述方式:你总是想要我陪玩,但是我非常累。
同样一句话,“你很烦人”和“我很累”都是在描述我们对孩子行为的感受,用“我”开始,孩子听到的不是指责,而是父母的真实感受。
一旦当父母做出改变,孩子会变得比想象中更好沟通。
第三步,说出孩子行为带来的影响
一个完整的公式,包括行为、感受以及影响,如果不说出影响,孩子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的。需要记住的是,这个影响一定是具体的。
错误的描述:你总是拉我去玩,让我觉得很烦
“烦”并不是一种具体能让孩子感受到的影响。
正确的描述:你总是拉我去玩,我太累了,明天上班可能会迟到。
我们说这些客观影响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只有让孩子能够看到、想到且客观存在的影响,才能真正的影响孩子。
行为+影响是有前后因果关系的,这样的描述,会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下一步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所以,当我们想要让孩子改变的时候,不用总是充满了情绪,学会描述行为+说出感受+表明影响,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实践的结果
周末的时候,女儿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就跑去看电视了。等我进房间的时候床上、飘窗、毯子上到处都是玩具。
我瞬间就开始指责孩子:和你说了多少遍,玩具不要乱扔,你能不能把玩具收起来。虽然自己很生气,但是再去看人家,坐着看电视纹丝不动。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书上的行为+感受+影响。就换了一种说法。
我看到玩具扔了满地,妈妈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我害怕自己会被玩具绊倒。你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吃完饭再去收拾,我们游泳就要晚点出门了。
没有指责也没有命令。说完之后,我看着女儿,没想到她说:妈妈,我看完动画片收拾可以吗?
立竿见影。
这句话也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这句话最起码能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孩子不会和父母对着干;其二,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话。这是因为一旦我们只是陈述孩子行为而不做评判,才能真正的接纳孩子。
托马斯·戈登说: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地帮助他人的能力。
当我们真正做到接纳孩子,孩子就会真正的愿意倾听。想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有效,试试这个万能公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