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忍住打了孩子怎么办(我忍不住打孩子怎么办)
有个朋友问我:实在没忍住打了娃,心里特别内疚难过,怎么办?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这种情况,其实问题已经变成了“如何善后?” 既然问题已经产生,打都打了,该伤害的已经伤害了,该冲突的已经冲突了,那剩下的,就是如何“修复”,修复自我,修复孩子,修复亲子关系。
说一个前段时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次,我娃过分“争宠”,我所有的耐心被消磨掉,尝试很多方法无果,忍无可忍之下我把她狠狠地揍了一顿。因为被揍,我娃嚎啕大哭。
我竭尽全力去让自己冷静,默默地看着她,抱抱她,拍拍她,等着她稍微有所平复,然后尝试着和她进行沟通。
我尝试和她沟通:
我说:宝贝,妈妈想和你好好的沟通一下,妈妈现在也在努力做到平静,你听妈妈讲,你如果现在能做到冷静下来不哭,妈妈就开始和你讲;如果你还想哭,还做不到冷静不哭,那妈妈先等等你,等你能做到不哭的时候我们再来沟通,你看好不好?
我娃点点头,大约等了一分钟,这孩子的哭声终于开始慢慢停止。我问她:你能告诉我,你现在能做到不哭,然后和妈妈好好沟通了吗?我娃点头。我说:宝贝,你能说出来吗?她说:妈妈,我可以做到不哭了。于是,我们进行了如下一段对话:
妈:你能告诉我,你觉得妈妈喜欢你吗?
娃:不喜欢。
妈:你觉得,妈妈讨厌你吗?
娃:讨厌。
妈:那你讨厌妈妈吗?
娃:(有点犹豫)有时候讨厌有时候不讨厌。
妈:那现在讨厌妈妈吗?
娃:讨厌。
(我有点不知道怎么进行下面的话题了,看着她好一会儿)
妈:刚刚打你,疼吗?
娃:(哽咽着点头)
妈:抱歉宝贝,刚刚打人的行为是我的不对。想告诉你的是,妈妈从来没有讨厌过你,妈妈也一直在努力学习改变,希望能够和你一起学到更多的本领,也一直在尝试着让你快乐高效地学习,更快乐地长大。
娃:(又有点哽咽了。)
妈:妈妈想跟你说个小故事你愿不愿意听?
娃:愿意。
妈:我知道你和班里面和A同学关系比较要好。假设某一天A同学邀请你到她家做客,你们一块儿写作业,你写的字比她好看,结果A同学爸爸看到了,他忍不住夸了你一句,说你写的字挺好看的。结果这时候A同学非常有意见,她强烈要求她爸爸不能夸你,不能说你写的字好看,而且在家里又哭又闹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
娃:(没说话)。
妈:看到A同学这样,你会觉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还愿不愿意以后再到她家做客?
娃:不愿意。我会觉得她是在无理取闹,有点小气。
妈:是啊。你看到了吗?今天你的表现就像我刚刚假设的A同学。是不是有点无理取闹?你喜欢和这样的小朋友交朋友吗?
娃:不愿意。
妈:所以,你能体会到小哥哥的心情吗?能理解妈妈的心情吗?
娃:(她已经止住了哭泣,看着我。)妈妈,我知道了。
说到这里,我也没忍住流泪了。我没有立刻自己擦拭,我就看着我娃,那个时候,我就一个想法:我希望这孩子也能够抱抱我,帮擦一擦眼泪。这孩子一开始也愣住了,她可能没有预料到,妈妈也会哭,也会流泪,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抽出面纸,递给我。我没有接,继续看着她,然后她才轻轻地帮我 擦拭掉眼泪。
、
于是我又和她进行了另外一段对话:
妈:谢谢你,宝贝!
娃:不用谢妈妈。
妈: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采用了一种非常粗暴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解决问题,所以妈妈心里面有点内疚、难过;
娃:(不说话,拍拍我)
妈:谢谢你的安慰。
娃:不用谢妈妈。
妈:你知道吗?你生气难过哭的时候,妈妈会尝试着来安慰你;妈妈也会有生气难过的时候,能获得你的安慰和帮助,我感觉到不那么难过了。
娃:(看着我,不说话)
在这里,我依然想说的是:熊孩子,能不体罚尽可能不要体罚。
如果一不小心打了娃,该怎么办呢?
01
修复自己:
正视情绪,不要让自己陷入内疚自责之中
情绪爆发打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就是欠揍,不打不行;打完娃,头脑一冷静,看到娃哭的那个心碎的样子,立马心软了,很多时候会觉得我怎么能这样,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非得打。这时候亏欠感和自责感又会占据大脑,于是又恨不得立马去补偿这个孩子。
这种心理,有时候就像鸦片一样,越想弥补,就越觉得自己的打人行为有问题,越容易陷入内疚和自责,越陷入内疚和自责,我们就越容易放过问题本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会忍不住要动手。恰如此,我们反而会忘记给我们的情绪按下暂停键,反而会忽略掉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打”,是什么情绪驱动着我们去打娃,这种驱动的情绪背后,又是什么样的需求在起作用?
当处于愤怒焦虑着急的情绪中,我们头脑一热动了手,然后我们都不给自己任何喘息停留的机会,立马又陷入另外一种情绪状态——内疚自责担心害怕,又在这种内疚自责的情绪中做出要弥补娃的举动。这就像一个诅咒,所有的行为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唯一被忽略掉的,就是反过头来看自己的需求,看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动怒打了娃,自己还可以做点什么。
02
修复孩子:
安抚情绪,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很糟糕
孩子被打,他会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首先在感受上,他一定是觉得糟糕透了,伤心、难过、委屈、失落、愤怒、不解、疑惑……而这些感受对应的,一定是他对“被打”的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被挨打呢?他的直接反应一定是两个:要么是我做的不好,要么是爸爸妈妈做的不好;要么默默接受这一切,要么可能开始反抗对抗。而一般情况下,孩子对父母这个权威是有天然依赖和畏惧的,所以他无形当中一定是偏向认为自己不好,自己做的很糟糕,从而进行自我否认。
孩子是不能区分行为和自己本身到底有什么区别,他很有可能就会自己认为“被打”就是因为自己很糟糕,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因为自己某个行为不被认可,那个当下,他把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等同了起来。就像某个时刻我们看到一个人从车子里扔出了一个垃圾,于是立马下意识地认定这个人就是没有素质,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育专家会教我们:当我们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强调,是你的某个行为影响非常不好,而不是简简单单“你不好”。
所以,打了娃,教训了娃,这可能并不能起到教育他的目的,因为孩子极有可能只是陷入愤怒恐惧疑惑的情绪,而并不知道自己为啥挨揍。真正能够起到教育引导意义的,是孩子能够通过这件事,意识到自己的某项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会造成不好的后果的,而自己需要在这项不好的行为中去吸取到教训,改正行为,下次做得更好。而这个考验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安抚能力,以及和孩子的沟通能力。父母需要让孩子在恐惧委屈愤怒这样的情绪中逃离出来,把注意力放到父母的引导上,父母需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对,会造成什么后果影响。
03
修复亲子关系:
不要让孩子把“挨揍”变成“妈妈不爱我了”
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当亲子相处中出现了冲突,注意力至关重要。
试想一下,同样是挨揍,有的孩子可能哭一阵也就拉到了,该干嘛干嘛,因为大多数时候他相信“妈妈是打了我,可是我也犯错了,妈妈打我是为了让我不要再犯错”;而有的孩子虽然情绪缓解了,但也在心里埋下了较深的自我怀疑,慢慢的,他开始谨小慎微,他开始怀疑“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是不是不爱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这其中,感受微妙,但注意力不同,所导向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所以,当我们打了娃,打了就打了,既然这个已经是既定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修复关系,去给与孩子该有的关爱和引导。如果对应到动作,我觉得有两个步骤必不可少:
(1)向孩子表达歉意和关爱,歉意要诚恳,关爱要到位。在孩子哭的时候可以静静地看着孩子,抱抱他,拍拍他,身体上的接触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2)在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尝试着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尽可能地有具象化,有画面感,场景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的问题;
(3)非常坚定地告诉孩子,他挨揍是因为不当的行为触发了这样的后果,而这不会影响父母对他的爱;
当然,具体的沟通范本和场景千差万别,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探索下,适合自己的亲子沟通方式。
写在最后
我娃今年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一些厌学的倾向,不肯写作业,容易情绪化,是“拖欠作业大户”。今年最严重的状况是: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回家不敢说,情绪低落,觉得班上同学都不喜欢自己,觉得没人愿意和自己交朋友。我大为震惊。
因为以上种种,我开始摒弃我的“放养式”育儿方式,出于一个老母亲的母爱本能,我开始给与我娃尽可能多的关注和爱,从一开始关注她的学习,她的社交,再慢慢的,深入到她的兴趣、性格、心理、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践行各种育儿方法,探索各种育儿经验。
几个月下来,我娃的变化是巨大的,我颇感欣慰。与此同时,我开始记录自己的育儿过程,把一些育儿方法整理成育儿笔记。
这个过程,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个孩子成长的不易,以及为人父母的不易。育儿既育己,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不易的自我修炼。希望我的育儿笔记,也能帮助到此刻看到这些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