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初中生有效沟通(与初中生的沟通技巧)
孩子上了初中,进入了青春期,许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感觉很困难,发现孩子逐渐长大了,越来越不了解他们了,更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所需、所盼、所求。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时候,有的家长更是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孩子对家长进行了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关闭心灵的大门。家长们自然很是担心、着急。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三个有效沟通的小妙招。
妙招一,耐心倾听。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首先要耐心倾听,鼓励孩子多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耐心倾听就要做到不急躁,不能说几句话或者用几分钟,就能与孩子沟通成功,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沟通,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无论在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相互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
如果家长在沟通中或在倾听中过于急躁,失去耐心,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就会使孩子由此产生困惑、逃避等不良心理。就有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产生敌意。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拔掉所有的钉子》。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有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男孩每发一次脾气以后,都必须在树上用铁锤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儿在树上钉了三十七颗钉子,因为这一天他就发了三十七次脾气。
几个星期后,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男孩每天在树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树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
最后,男孩儿变得不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树上拔下一根钉子。经过一段时间,男孩终于把树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树边,对男孩说,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树上留下的那一个个小孔,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所以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他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一样…….
所有的父母都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情绪会伤人,父母对于孩子心灵的伤害,犹如钉子钉在树上的小孔,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心情平静或是心情愉悦的基础之上的。
父母在跟孩子沟通之前,首先要平静自己的情绪,拔掉所有的钉子。在倾听中,如果孩子在叙说高兴地事时,家长应该适时插话,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当孩子叙说不高兴的事,或感到悲观不快的事,应该让孩子尽情的宣泄,并予以适当的安慰,从而使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当孩子叙说家长不感兴趣的话题时,也应该耐着性子听,不要以没有时间或要工作为借口,拒绝孩子的倾诉。要多听少说,多体会孩子的感受。
在耐心听取孩子的倾诉中,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有任何的主观偏见。这样才能在认真听取孩子的倾诉时冷静思考,透过表面信息感觉到孩子的深层诉求,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问题的所在,让在孩子需要指导时,为孩子提出恰到好处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并与孩子进行商量解决。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这样就把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既保证了沟通的顺利进行,又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更为以后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所以请家长牢记,让孩子倾诉是对孩子心灵最好的排毒,善于倾听孩子的倾诉,是对孩子心灵最好的疗伤。
妙招二,尊重理解。它包括三点:
一是平等相处。如果家长尊重并理解孩子,就会把孩子看做是需要尊重的独立个体,就不会用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孩子,就会放下家长的架子,遇事和孩子商量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让孩子去做。
家长只有改变唯我是从的观念,尊重孩子,并让孩子在沟通中有表达意见与辩论的权利,养成孩子以理服人的良好习惯。耐心引导,做聪明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是保护自尊。自尊心是孩子奋发向上的源泉,家长一定要以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意见,以满足孩子自尊心的要求。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邻居或亲戚孩子的长处相比。
比如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理想中分数,家长就会很愤怒:“你看看人家张某某,那孩子多有出息,人家原来学习成绩在你后面,现在把你给超了,平时说你,你也不听,你就是不努力,才叫人家超了,真丢人,你太让我失望了。”
“有一种好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字写的好,作业写的快。我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是一个长大成年后的人,跟我亲口所说的。
长期这样的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把刀子,伤在孩子的心灵上,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在心灵深处感觉到自己是不好的。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做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
三是理智地对待错误。孩子做错事或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让孩子从做错的事情,或犯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做错的事,而用对待成人的标准或方法来对待孩子,或简单粗暴,或横加指责,就会导致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使孩子丧失改正错误的勇气和机会,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相反,理智对待孩子,就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不命令孩子去做什么,而是通过分析启发,引导孩子去认识问题,到底错在哪儿,反思为什么错,要汲取什么教训,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让孩子畅所欲言,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将批评教育与沟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容易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妙招三:善于换位思考。
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做到换位思考,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平等对待,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在心灵上的理解和交流。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多理解,少指责;多赞扬,少否定;多具体帮助,少空洞说教,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和温暖。只有当孩子能向家长敞开心扉,那么在沟通中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指导教育。
家长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会还你一个惊喜。
在亲子沟通中,要经常用“我……”开头,而不是用”你…….”开头,而且语气和表达方式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沟通的氛围和成败。
沟通中“你”字开头和“我”字开头,这两种表达方式虽然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你…….”是属于指责性的,这种表达方式,孩子因受到指责而不易接受,或者是表面接受,心里不服,行动上也不接受。于是家长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使孩子听话,就会不断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而孩子也会不断地为自己辩护,如此就会出现顶嘴不听话的现象。
而另一种以“我…….”开头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用心与孩子沟通,语气温和,具有商量性、探讨性,能够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容易接受。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沟通效果就好。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晚归了一个小时,家长又联系不上,那么妈妈就会很着急,很担心。当孩子回到家时,如果你用“你…….”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说:“你这么晚才回家,干什么去啦?为什么不给家里打个电话?”很明显,这样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愤怒,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将孩子的内疚、自责的情绪全赶走了,他更是无法理解到妈妈的担心、焦虑和关爱。
而如果运用“我…….”表达,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我看到放学时间过了一个小时,你还没有回来,也没有电话,我不知道你去哪里了,我非常担心,担心你遭遇到什么危险…..你现在回来了,我这一颗心总算落地了。”这样的表达,孩子就会更加理解妈妈的内心。
那么无论他在这一个小时里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他都知道妈妈的爱一直都在,这份爱就是打开他心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