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多沟通(和孩子多沟通的好处)
你有没有疑惑过,同样是和孩子沟通。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有的父母简简单单且游刃有余,有的父母饱读攻略却状况百出?
哪些正确理论,言语不当就会南辕北辙?
和孩子多沟通,一定比少沟通更好吗?
或许这篇文章,能给各位家长带来答案。
少一些打压与鼓励
传统打压式教育里,倾向于用责备和谴责的语气打击孩子,目的是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但很少有孩子能领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开始自卑、降低自我认同感,激发逆反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发展。所以,少一些对孩子的打压很有必要。
与打压式教育相对的是鼓励式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以宽松、和谐、愉快的沟通方式使孩子逐渐自信、乐观、进取。
理论是正确的,可是在执行上,却非常不容易把握好“度”,会出现以下问题:
- 经常表扬孩子是最棒的,最好的————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嫉妒他人。
- 孩子做任何事,无论对错都要表扬————夸与不夸一个样,鼓励本身就失去价值。
- 反复夸孩子的某种做法————让孩子思维固化,不愿意挑战新鲜事物。
与打压式教育不利后果明显相比,不合理的鼓励式教育反倒埋下了许多暗雷。因此少一些无意义的夸奖,可以让夸奖变得松弛有度,更加有效。如果还是不知道如何把握好鼓励孩子的尺度,记住一个基本点就可:
夸努力不夸天赋。
夸孩子努力与用功,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收获成功。是否获得更好的未来,取决于孩子自己。
夸孩子天赋高,直接说孩子“聪明”,则是在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努力就会收获成功。是否获得更好的未来,取决于天赋高低。
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天赋较高,会导致孩子面对失败时,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停滞不前。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少一些不合理对比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总是拥有、而且总是恰好拥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最关键的是,他总是在你备受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适时地出现,种种“闪光点”让你在讨厌他的同时也顺带鄙视自己。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谁也不想让自己孩子落后同龄的孩子。但是攀比中长大的孩子,头上就像压着一座大山。
赢了这个,还有下一个,什么时候才是头呢?若是遇到天赋极强的孩子,岂不是让孩子的一生都弥漫在阴影之中?
其实,即使家长不说,孩子心里也有一把尺——谁不想当个人人都羡慕、都喜欢的好孩子呢?
完全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虽说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少一些孩子与他人的对比,多一些孩子和自己的对比。追赶别人太累,不妨超越自己。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逐步的提升孩子的自信,一步一个台阶,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早已超越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少一些不可控承诺
很多时候,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履行不了对孩子的承诺。
- 答应孩子一起出去玩,结果周末安排出差。
- 答应孩子吃大餐,但是晚上家里来了客人。
- 答应给孩子买玩具,但是记性不好总是忘。
大家都深知对孩子不诚信的后果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家长舍得故意放孩子鸽子,很多时候都是“迫不得已”。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千万不要试图让孩子理解家长。
孩子又没有工作过,也不能理解工作、钱、陪他这三者的矛盾关系。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权威,答应了孩子又不兑现,事后解释也徒劳无益,会使父母的权威下降,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
如何做好事前准备呢?避免过早承诺孩子。现代生活不确定事件太多,过早承诺孩子出去玩吃大餐等,会让孩子过早的产生期望值。随着日期的临近,孩子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这时候突然告诉孩子无法如约,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
其次,养成定期买玩具零食的习惯,既方便好记,不容易遗忘。又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个约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履行约定,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少一些无情的拒绝
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遵守某条规则,随性而为,不是因为不懂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不按照规矩做事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孩子也会因此懒得思考。
尤其是另一句经典名言 “我都是为你好!”,孩子哪里能理解啊!孩子只会这样想家长——你不让我玩,还说为我好,虚假!
因此,拒绝孩子不合理请求,要尽可能的少一些粗暴拒绝,告知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让孩子自我思考与领悟后,自然就会有正确的答案。
比如同样是让孩子收拾玩具,直接给孩子命令让他收拾,显然会引发抵触情绪。但是如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缓慢的问孩子:
- 有人过来拿东西会不小心踩到?
- 玩具会被踢到到处都是会不会找不到了?
- 小朋友找你玩,会不会抢你喜欢的玩具?
这时候,孩子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就会心甘情愿的去做,而不是机械的执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