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中,理想的沟通形态是(简述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

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中,理想的沟通形态是(简述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

亲子之间沟通模式可分为五种: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1、讨好型(只关注到情境他人)

2、指责型(只关注到情境、自己)

3、超理智型(只关注到情境)

4、打岔型(都没关注到)

5、一致型沟通(关注到自己、他人、情境)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

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

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比如:刚刚考完的孩子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妈妈这时对他说:“我看到你一脸的不开心,我担心你,我知道你平时学习很努力,希望可以取得好成绩,我们都希望付出努力可以换来收获,你和妈妈分享一下你的心情,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在一致性沟通的状态下,我们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容易培养出自我觉察、负责任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任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高自尊、有价值的孩子。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比如“妈妈不知道这双鞋你不喜欢,你想要什么样的?我明天就带你去买” 。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本书不喜欢?妈妈太没用了,明天我再去重买。

”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孩子自己很少迁就父母,久而久之,对家庭成员缺少包容力。

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比如:“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饭,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这种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或逆来顺受,或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不利。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比如“妈妈,我要买球鞋。”“为什么要买?”“原来那双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二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孩子说:“妈妈,今天比赛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真开心!”妈妈说:“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虽然有问有答,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

孩子说:“妈妈,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书店,咱们去看看吧。”妈妈说:“怎么总花钱啊,从有了你,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你看看现在,一个月生活费几百,你今天买这,明天买那,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省着点吧……”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打岔型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种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种毫无效果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使孩子及早出现对亲子关系的逆反和抵触,容易在成人后出现自信心不足,安全感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应的一些行为问题。

提醒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根本不会关注家长真正想说的内容,情绪发泄在沟通中占据上风,无法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恰恰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有的家长把自己生活中的不满和成长过程中的负面能量,不自觉地通过抱怨、指责以及对孩子不切实际要求等发泄、重压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会出现和孩子无法沟通,家庭教育无效等情况。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做一个能不断学习,主动反思,读懂孩子的家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上午11:09
下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上午11:31

相关推荐

  • 高情商亲子沟通心得

    今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中看到有关教养悲剧的报道。在激烈争论对与错的同时,父母们常常感到困惑:父母为人并不差,教育孩子也很严格,怎么就会出现问题呢? 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从不怀…

    亲子关系 2022年5月19日
  • 亲子 沟通游戏(亲子沟通游戏活动)

    孩子少不了母亲悉心的照料,少不了父亲陪伴着玩游戏,但是很多父母现下都是996的生活,老人带孩子、送孩子去寄宿学校的情况很常见。仔细算下来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光也就短短几年。一旦孩子开…

    亲子关系 2022年5月10日
  • 如何管教三岁不听话的孩子

    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叛逆期应该是和青春期挂上钩的,青春期的孩子不仅生理上经历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心理上也会很大的变化,开始不信任大人,做出叛逆行为,但是大家却忽略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

    2022年5月13日
  • 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有哪些方法)

    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有哪些方法) 教师如何和学生沟通是每个老师都要思考的,如何和学生说话他们听得进去,为什么很多老师苦口婆心、气也气了,甚至眼泪都快留下来了,但…

    亲子关系 2022年8月14日
  • 我和两个孩子的交流

    爸爸:你是选择玩具还是选择钱? 爸爸:你是选择父母还是选择钱? 爸爸:你是选择男孩子玩具还是女孩子玩具? 爸爸:你小时候玩的是什么玩具? 爸爸:…… 爸爸:…… 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亲子关系 2022年5月30日
  • 7岁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当7-12岁孩子脱离了幼稚天真的幼儿阶段,开始向你翻白眼或者据理力争时,身为父母的你或许有点不知所措,还会有点难过甚至生气。 然而,7-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儿童中期到青春…

    2022年5月13日
  • 孩子不听话揍他吧(小孩不听话得揍他)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快乐的源泉,更是父母一生的寄托。作为爸爸妈妈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或两个孩子,更是这个样子。 但是爱…

    亲子关系 2022年5月16日
  • 为何孩子越大越难沟通

    为何孩子越大越难沟通(和儿子越来越难沟通) 作者:主创团·筱恬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

    亲子关系 2023年1月3日
  • 给16叛逆孩子的一封信200字(给16叛逆孩子的一封信哭了就会流出钻石的眼泪)

    最近,一条消息刷屏。 2022研究生考试结果陆续出来,一位中专男生拟被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录取,震惊了无数人。 他是来自河南的张焕腾,从中专到考研,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人生…

    亲子关系 2022年4月29日
  • 老师怎样与孩子沟通

    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幼儿的教育问题也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前不久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蒋宇霞就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这一提议得到很多家庭的支持。   说起学前教育…

    2022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