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眠不自残是不是抑郁症(自残失眠是心理疾病吗)
最近,后台收到一个位读者的私信,大意如下: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中考了,我女儿上课老是发呆,被老师说了很多次,有时候让她好好学习,她还会在屋子里自残,划得胳膊上上一条条伤口,非常渗人。医生诊断为情绪障碍,说她有自杀倾向。
女儿说她有抑郁症,但他只在我面前才会沉默寡言不愿意跟沟通,她在外面的朋友面前很活泼。
她是不是在装病?我要怎么纠正她的行为?”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意味着每10个孩子里面就有2、3个孩子有抑郁倾向。
女生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8.9%,高出男生3.1个百分点;女生有重度抑郁的比例为9%,高出男生3.2个百分点。
根据年级的不同,年级越高抑郁的检出率也越高。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如此高的比率,难免让人怀疑现在的孩子是否真的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测评只是一种普查,不能代替专业医生一对一的诊断,这些被检测出这些有抑郁倾向的孩子中有确实有可能存在偏差。
一般来说,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正常情绪,和抑郁症有很大的区别,有抑郁情绪的人未必就会患有抑郁症。
如何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呢?
抑郁情绪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是一种短暂的,可以自行调整,抑郁症会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此外可能伴随焦虑、易怒、妄想等症状,自己无法调节、控制,严重的可能会有自残、自杀倾向。
具体来说抑郁症从从轻到重会有以下不同的症状:
轻度抑郁症:
1. 不愿意主动交往;
2. 心境恶劣,烦躁,容易激惹;
3. 尚能坚持工作和学习,但是效率非常低。
4. 时常考虑不愉快的事情,遇到事情往坏处想;
5. 自觉懒散疲乏,脑子迟钝,反应缓慢,缺乏信心;
中度抑郁症:
1. 具备重型的一些特点,但是没有幻觉妄想
2. 对于当前,只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对于将来,往往想到的都是最坏的前景;对于过去,为 小事自责自罪
3. 肢体语言:双肩下垂,动作较少,可能长时间姿势不变;
4. 活动减少,睡眠不好:早醒,早重夕轻,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重度抑郁症 :
1. 自杀观念特别强烈,并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2. 出现幻觉妄想,一般是幻听,自罪、虚无妄想;
3. 脑子反应非常的迟钝,少语或者不语,语速慢,语音低;
4. 绝望感,无助感,感觉谁也救不了自己,拒绝治疗
根据题主在之前几个提问中的描述:
“送她去医院看,沟通过程中她说有自杀倾向,也平时睡不着什么的,我晚上有几次去她房间也看到她睁着眼睛发呆医生意思是情感障碍。”
“即便是同学朋友抱抱她也会浑身僵硬或者想办法离开,可以说她只有面对家里那只狗狗是像个正常小孩。”
“我后面想想觉得自己太冲了还去道歉结果看到她手上全是划痕还有那种翘起来的皮。”
“我是她妈妈我跟她没有仇她但是每次看我都好像要把我撕开,我看她的眼神真的会发疯这是我养了15年的孩子她好像对我完全没有一点感情”
只看题主描述,这个孩子出现了情绪麻木、失眠、自残、自杀的症状,问题相对复杂。
那么,回到问题,孩子是在装病吗?
没有面诊,只是根据题主单方面的描述得出结论或许不够准确。
我想起咨询过程遇到的一个案例,孩子上小学四年级,被家人发现割腕。
这个孩子在家里待着的时候整天无精打采,可是出门后就会表现得跟常人无异,甚至很活泼,这么大的孩子,怎么看都不会跟抑郁挂钩。
直到割腕后父母才发现不对劲,送她去医院检查,确诊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孩子装病不是不可能,但是抑郁症不是一天两天,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爆发的心理疾病,要一个人长期在亲朋好友面前假装抑郁并且自残,是相当难的,比专业演员都难。
抑郁症不是“发疯、矫情”,更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治愈之路艰难且漫长。
确实有孩子装病逃避考试,学业,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假装的还是真的抑郁症,建议尽早带孩子去三甲医院由心理医生一对一面诊。如果你对诊断结果存有疑虑,可以带孩子多去几家医院挂号,消除心底疑惑,假如真的确诊,一定要及时治疗,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写在最后:
现在的学生压力或许并不比成人少,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却更为单一,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大过天,家长和学校都在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但是,作为一个人,健康地活着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本末倒置将会导致生活失衡,必然会造成内心的痛苦,比起考个好学校,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