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小孩很叛逆怎么办(10岁的男孩子叛逆怎么办)
我相信一句话,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年龄小,情绪不稳定是正常的,但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是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的很多案例往往运用最朴素的方法:不是预判,尽量客观的观察孩子,找到症结和切入点。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1.一个人现在的性格,是来源于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要孩子改变,父母得做出改变!
孩子现在状态,可以映射到爸爸妈妈的性格。有时候孩子喜欢和父母顶嘴,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对自我人格和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一次起义。
他开始要主张,我说了。这是一种篡权行为。因为以前的权力都是你们的,我说,我认为,我决定,我打算,这些都是孩子起义的核心关键词。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共情心理。对他有一些耐心,出现了问题心平气和的跟孩子沟通,才可以避免下一次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像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些课程来塑造他,向青年领袖特训营之类的。不要等出了大问题再找教练、找方法。
2.要让他学会感恩,要培养他的抗压力。
一个人,必须感恩父母和家长,如果不懂得感恩,他是不可能真正成功和受人尊重的,要让他适当吃一点苦, 知道爸妈给的一切是要珍惜的。要有自理自立自律的培养,让他和家长可以有效的沟通,而不是吵闹动手,同时培养他的梦想与目标。
这个时候他有了目标,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去学习,他是快乐的,这是来自于内心最强烈的驱动力。
3. 再伟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缺失。
我们挣再多钱,也没有用。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要重视,要从父母改变做起。孩子最初是愿意表达和沟通的,但是他们的表达必须要受到家人的认可,才会获得自信,有了后面一次又一次的表达。
如果孩子的表达,曾经不受重视,被父母敷衍了事。下次你再主动让他表达,他都是拒绝的。要记得,一定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的相处!这样你们的表达才会顺畅。我们所有的课程教育孩子都是培养他的自信心、抗压力,而真正教育的,全都是家长。产品出问题,那一定是生产线出了问题。
4.不要贴标签!
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孩子:说我家孩子胆子特别小,我怕她以后受欺负怎么办?我家孩子被宠坏了,特别霸道,爱打人怎么办?这个在心理学当中叫做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儿的时候,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李穆特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的时候,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和社会评价有关。“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标签。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贴上的标签,而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据研究显示,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那标签化是如何影响孩子的?首先会让孩子迷失自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的探寻自我,融入认同的群体,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体验和思考,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然而标签化就可能让孩子错过这份礼物。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权威,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我就是这样的。标签还会限制我。还会限制未来的发展。
记得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老师的教小朋友唱英文儿歌,顺便教他几个身体部位的单词,明明跟着老师重复的时候很好,过一会儿再问就记不清楚了,反复几次后,老师有点儿生气点他的脑袋说,怎么又忘了呀?你这小脑袋是不是空的呢?
老师又教了他一遍,过会儿老师再问他的时候,这次还没等老师发话,他就指着自己的头啊,笑嘻嘻的说,我脑袋是空的呀!
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却是给孩子贴了标签儿,孩子因为觉得自己脑袋是空的,所以不愿意再努力,这和前面提到的实验中药物成瘾者说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啊,不是如出一辙吗?
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理想和目标正是前提条件,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就会用我们赋予的这个标签来定位自己,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靠近。
被说成书呆子的孩子,可能原本想做一个体育运动员,被贴上好动标签儿的孩子,也许接受了心理暗示,放弃了尝试安安静静拉大提琴的音乐家之路。
还有标签化会限制思维方式,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先在纸上留下印记的,是父母的投影,如果家长习惯给孩子贴标签,不仅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向,也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孩子有可能会学习大人标签化的思维,对他人和事物也贴标签。
例如小男孩就是很调皮,我不和他们一起玩,女孩子就是特别娇气,爱哭,我讨厌他们,天黑了就是很可怕,我不要自己睡,胡萝卜就是很难吃,我不想尝尝等等等等。
这些例子只是一些孩子气的表情,最多给父母造成某个阶段的困扰,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如果陪伴孩子长大,未来也许就会扩大到种族肤色,国籍,性取向等等。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呢?首先要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能共情是为人父母的基础,一个家长做父母的能力,说到底是他追逐童年的能力,那些能和孩子共情的家长,往往能回想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和感受,并会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
你可以多做一些以下的回顾与思考,我小时候有没有被贴过标签呢?那些标签怎样影响了我呢?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呢?我当时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对那些给我提标签儿的人,我怎么看他们呢?
通过这些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贴标签儿的警醒,要永远就事论事,不去评价人,包括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是指讨论当前这件事儿。
像刚开始我们提到的这个例子,老师仅仅是发牢骚。说小孩脑子是空的这无形当中就是在评价孩子了。如果换成说这个词儿并不难,我们多说几遍就记住了,或者你已经记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记得更牢,一起加油,这样说的话效果就会好很多。
比起说孩子懒,不如说你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比起说孩子淘气,不如说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对的,不仅是有负面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就事论事。
积极的情况下你也应该注意,比起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一直都这么棒,不如说你学会了滑滑板车,妈妈很为你高兴,还要弄清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要做到就事论事。
其实需要家长们能抛开表面看本质,不妨多问问自己,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否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发表意见呢?一直被说成总是用东西总是撕书的孩子可能正处于成长中的敏感期。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一个被说成总是弄坏玩具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总想将玩具拆开,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很强,这样多思考一层,不仅能够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才能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孩子反而会天赋,太原,要三思而后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故意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该如何改善呢?
首先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尊的,总有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恰恰相反,孩子的心纯洁又敏感,连听不懂的词汇都能从语调中揣摩出含义,记者说话前思考十秒钟,有时孩子做错了事儿,妈妈脾气上来就会先指责一通,很容易发生口不择言。
不妨每次给自己十秒钟冷静的时间组织一下语言,不要嫌麻烦,要知道对孩子来说 任何评价都不是小事儿。如果孩子做的不对,我们可以认真讨论,提出忠告,但是不能粗暴指责。
还有 要使用积极的词汇,在引导孩子的行为时,避免使用消极的负面的词汇。而是都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说话,比起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如说宝贝再大胆一些,比起说你不要这样粘人,不如说宝贝你也可以更加独立哟,比起说你也太贪玩了,不如说今天的游戏时间结束了,我们该去睡午觉了。
比起说你别这么任性,不如说妈妈爱你呀,妈妈愿意听听你因为什么原因不开心啊?你告诉我好吗?一起说你怎么脾气这么大,不如说宝贝冷静一些,我们一起放松一下,用鼓励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做到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一个击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自信,连眼中都散发着坚定的光芒。
人不是商品,不能简单用一个标签归类,但我们无意中脱口而出的评价,以及其他类似的负面期望会变成标签,甚至变成钳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某种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我们要一直提醒自己无论此时此刻孩子表现如何,有多好也无妨,有多差也不重要,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同时不要包办他的事情,给他足够的自由,很多不触及原则的事情,让他自己拿主意。而且不要太注重成绩。双胞胎女儿三次下毒杀死父母的故事你应该听过吧,就是因为父母注重成绩,陪伴不够,完全限制孩子游戏和出门,最终酿成了悲剧!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剧烈的变化,就让我的文章伴随着孩子的教育不断长大,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逐步形成,所以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愿每个人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收获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