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怎么引导)

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怎么引导)

“这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小札妈妈笑着向客人说。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小札就会像现在这样,扭头就回到自己的屋里。而小札的妈妈每次都会向客人解释,说孩子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不过,这样的性格,其实并不是性格内向。因为内向的孩子,并不是完全拒绝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而小札不同,他在看到陌生人,或是有些交际不频繁的熟人的时候,都会呈现出一种“逃避”的状态,即不愿与人说话,也不愿意直视,总是躲躲闪闪,尽可能的避免与他人产生互动。

如果什么时候自己“躲无可躲”的时候,小札甚至还会生气发脾气。另外,小札并不仅仅是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麻烦的时候,小札就会将“麻烦”放在一旁,不是选择主动解决,而是选择逃避,因为小札觉得,时间能够淡化一切,包括麻烦。

 

这种思维,显然是不正确的,逃避麻烦,而不去解决只会有两个结果:麻烦越来越大,麻烦一直存在。

所以,小札根本不是什么性格内向的人,而是“回避型人格”。

孩子拥有“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

《科教导刊(中旬刊)》中提到:“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与焦虑存在紧密联系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

可见这种人格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它都会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表现一:喜欢一个人呆着

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难以马上解决的难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人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积极分析,主动解决,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成长之路不会受到阻碍,才能够让自己更加的优秀。

 

但是,拥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不喜欢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拥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喜欢逃避,喜欢到一些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去,喜欢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并且以此来进行“心理安慰”。

这种做法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意味,因为他们往往喜欢通过享受这种舒适的感觉,来说服自己“已经克服困难”,从而以此来忘掉困难、摆脱困难。

而在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安慰的时候,他们经常会一个人独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麻醉”,二是能够避免他人的干扰,避免与他人接触之后产生更多的“麻烦”,所以他们看起来很喜欢一个人呆着。

 

不过在他们的内心中,其实并不喜欢孤独,只不过他们更加惧怕因为交际而带来的更多问题罢了。

就比如说,你和一个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不知道聊什么,场面很尴尬,所以你就想要摆脱这种环境,而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尴尬。如果强迫自己去和对方聊天,就有可能聊到一些不合适的话题,就像信仰禁忌、习惯禁忌等等,从而惹怒对方,产生比尴尬更不好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麻烦。

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要小心回避型人格,别让它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表现二:敏感自卑,思维消极

拥有“回避型人格”的孩子也是敏感自卑的,这种特点其实和他们思维的消极性关联很大。

这些孩子生来其实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不具备什么自卑心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家教等原因,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比如一些老辈家长经常喜欢使用批评教育,整天不提孩子的优点,但是却对孩子的缺点唠叨个没完,甚至有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必将变得自卑,并且因为家长经常批评自己,孩子将会对任何一句话都十分敏感,会认为每一句话都存在批评自己的意思,从而变得很敏感。

 

而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是“做啥啥不行”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将会变得消极。

其实在孩子拥有这种消极思想之前,孩子也曾经非常努力地想要进行改变,但是却被家长忽视,最终导致孩子彻底的认为自己就是“无能之辈”,从而变得消极,毕竟自己就算是再积极也是无济于事。

这些被“回避型人格”困扰的孩子,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变得很敏感、自卑,无论自己多么的优秀,也不会认为自己优秀。

表现三:很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的程度可以说是占比首位的,几乎所有的人格缺陷都有安全感不足的因素在内。

 

当孩子拥有充足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不会逃避的,因为孩子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孩子认为自己无论是不是能够处理好事情,都会有坚实的后盾来帮助自己,所以孩子就会拥有更好的发挥意愿,更愿意去处理困难。

孩子如果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孩子是十分担心自己做出自己无法“善后”的行为,所以就会选择逃避,正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回避型人格”的典型表现。

孩子出现“回避型人格”,多半和这些原因有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儿童的精神世界变为单纯的学习知识”。

很多家长其实都过于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培养,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回避型人格的出现。

 

那么,孩子出现“回避型人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孩子的自我认识出现偏差

孩子出现“回避型人格”的最大因素,恐怕就是孩子的自我认识出现了问题。

孩子想要成长,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孩子熟悉自己的能力之后,将会在做事的时候拥有一个更加贴近真实效果的判断,从而让孩子可以选择最佳的行事路径,提高做事效率,增加自身的成长速度和效果。

所以,孩子的自我认识如果出现了偏差,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识不到自己“有多棒”。

【举个例子】:孩子的力气能够拿得动20斤的东西,但是孩子认为自己只能够拿得动2斤的东西,所以遇到10斤的东西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困难”。

 

?孩子的生活环境影响

孩子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如果家长采用的不合适的家教方式,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人格缺陷的问题。

就比如我们之前谈到的批评教育,如果家长经常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负面言论、行为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孩子就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家庭氛围,从而无法全面的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因为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少了很多必要的教育因素 ,比如鼓励、表扬、肯定、荣誉、骄傲等等,这些都是保障孩子拥有完整人格的必要因素。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回避型人格?

赫里克说过:“想要办成事,就要离开胆怯”。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脱离回避型人格,这样孩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效果。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学会利用“霍索恩效应”,让孩子慢慢改变。

霍索恩效应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在受到他人关注的时候,他的做事效率会得到提高。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可能“得过且过”,但是受人注视的时候却会“精益求精”。

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效应,来改变孩子“回避型人格”的问题。比如家长可以逐渐的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度,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的得到改变。

 

其次,加强对孩子的理解。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不是供吃供喝就行了的,还需要给予孩子一些观念指导、行为引导等。

当然,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大家并不是只将正确的观念表达出来就行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

所以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观念、知识的教育,这样才会有效果。

 

最后,可以多让孩子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

这世界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不好的事物,而它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也是不同的。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让孩子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好,从而产生积极的意愿,愿意主动的去接触这个世界。

但是,如果孩子经常接触一些不好的事物,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好的,从而产生逃避行为。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日 上午12:24
下一篇 2022年8月1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