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写给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家孩子叛逆期》)
孩子叛逆,就是在找他自己
在上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刘轩都很叛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他不愿意听父亲刘墉的,相反他还常常跟父亲对着来。父亲越让干啥,他就越不干啥。
刘轩说他长大了,他不想活在父亲刘墉的阴影里,他想要去寻找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父亲问他要去哪里寻找自己?刘轩说去流浪。
没办法,父亲就放手让他去了。
刘轩在流浪的过程中,通过在台南的学校演讲,带着义工一起表演舞蹈,到瑞复益智中心见习,再到德兰启智中心做义工,
历经种种困难,以及反省自身,他最终找到了自己。
找到自己后的刘轩开始懂得父亲,关心他人,也更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又如何去做。
经此一事,刘墉也顿悟道:
“要让一个年轻人寻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主动地参与社会、关怀别人、贡献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追问。
每个孩子只要一进入青春期,都会有此类的发问,并且越到后期越明显。这并不稀奇,而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理论中就有明确的阶段划分:
12-18岁是孩子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换句话的意思就是,在12-18岁这个阶段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对自己角色的认同,接受并欣赏自己,建立自我认同感,以达到内外在身份的整合与统一。
12-18岁是一个风云不断变幻的年龄,这时候的孩子开始长大,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他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一切都由自己做主,但他又不足以有能力独立自主。
在这样内外在的相互挤压中,如果父母此时不能够看到、包容和理解孩子,孩子则会以激烈叛逆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主权”。
面对青春期孩子,身为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他们?
这里有两个真实案例,相信能够对家长朋友有所启发。
第一个案例:麦家和青春期儿子
作家麦家曾在多个节目中说起自己与青春期儿子的故事。
在儿子上初二的一天,突然之间他就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三年时间,除了吃饭、上洗手间,其它时候,他的儿子再没出过房门,而父母也不被允许进入到他的房间。
三年时间里,一道房门就隔绝了一家人。
他不能跟儿子说话,一说话儿子就大发脾气;他也不能踏进儿子的房门,一进入儿子立马就离家出走。
没有办法,做不能做,说也说不得,麦家除了守着儿子,让自己学着去包容和理解儿子,再也没有其它办法。
正如麦家后来无比感慨地说道:
“陪伴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谁说不是呢?
面对着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活得小心翼翼。
麦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父母:
“当好旁观者,看着他在干什么,你阻止不了他,那就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只要孩子没被带坏,最后他还是会回头。有时候就是把问题交时间,要有耐心。
第二个案例:曹文轩和青春期儿子
因为妈妈出差,曹文轩需要独自照顾儿子。
曹文轩原本以为能够和儿子父慈子孝,一起乐享亲子时光。
没想到的是,所谓欢乐的“亲子时光”只是他的梦中理想,实际情况则是,他们相处得“乌烟瘴气”。
曹文轩看不得儿子动不动就发火,脾气暴躁,更烦儿子对学习一点都不上心,还常用憎恨的眼光看他。
可即使如此,曹文轩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情到急处,他还动手打了儿子。
打了儿子后的曹文轩,常常从恶梦中醒来,也时常责怪自己。
他找心理咨询师朋友聊儿子,也遇到过和他有着相同经历的父亲,在他们的开导下,多次自我反思后,曹文轩开始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
换一种角度之后,曹文轩才发现,其实在儿子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美好。
懂得照顾他人,敢于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儿子特别帅等等。由此,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与青春期孩子关系不好,多半都是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而完全忽视了孩子好的一面。
一旦父母能够多多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好,就不会陷入到与孩子的对抗与撕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