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与父母沟通最有效的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与父母沟通最有效的方式)

 

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和父母沟通不畅的难题,后面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学习,发现中国式家庭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沟通出现问题。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多数是源于“边界距离”缺失的问题

中国式的家庭,太难掌握适度距离,没有边界感。

这里想说的是,天下的许多儿女都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太笨、情商低,而是因为中国式的家庭,太难掌握适度距离,没有边界感。

一、父母没有边界感,会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边界感,是清楚区分自我与他人界限的标志

当别人离我们太近,我们会自然躲开,因为会意识到对方正侵占我们的身体边界,但是当别人控制我们的思想时,或许我们只是不断顺从,却无意识他正侵占我们的精神边界。

人与人的交往都需要建立一种边界意识,哪怕是最亲密的亲子、情侣关系,也不能毫无原则地侵犯和独占,这是我们对自己清醒的定义,对他人合理的认知。

只可惜,许多父母却以爱之名,从小就侵犯了孩子的边界,导致他们不知不觉成为这样的人:

1、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定义,没有自我

许多父母从小就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他们事无巨细的操心、无孔不入的干涉、强烈固执的参与,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生活,而一旦孩子有所反抗,父母就会冠以不孝之名。

于是,在父母无形的压制下,孩子很难分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父母想要的,他们认为只要服从了父母的意愿,就会被定义为好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夸奖、称赞。

所以习惯使然,成年后他们依然沿用这个模式,在朋友、爱人、同事身边,用不断地讨好、迎合来取得关注和肯定。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认为别人说的才是对的,别人的评价才是真的,用别人定义的方式去生活,最终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2、压抑内心,没勇气对不喜欢say no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渴了、饿了”就会跟父母主动提出诉求,如果父母问清楚情况后,马上就拿来吃的喝的,这会让孩子认可自己的感受,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

但是,倘若父母没有给予回应,反而质疑道“你不是刚刚吃过喝过吗,怎么这么快就饿了,是不是又开始胡闹了?“

这就是父母用自以为是的经验在侵犯孩子的精神边界,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敢轻易说出感受,对于真实的内心充满困惑、否定和不接纳。

当一个人痛的时候,他会喊痛,这是一种本能驱使下对感受的表达,但父母不问是非缘由的批评和质疑,导致孩子的真实感受被不断压抑,认为自己想表达的总是错误的、不真实的,甚至是愚蠢的。

所以他们会习惯性隐藏真实的内心,长大后成为一个唯唯诺诺、压制内心情绪的人

最常见的就是,哪怕专业不喜欢、工作不开心、相亲不顺利、婚姻不幸福,也没有勇气对不喜欢、不想做的生活大胆“say no“!

3、妈宝巨婴,没有能力独立生活

生活里的妈宝巨婴,不过都是父母“惯“出来的,这种“惯”就是父母没有边界感的一手操办了孩子的人生。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成,从小被母亲溺爱,被母亲安排,导致结婚成家后都在以啃老为荣,直到母亲去世,他才意识到生活的苦难和自己的无能。

有一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就像孩子头顶不断盘旋的直升机,随时随地要去干预、插足孩子的成长。

小时候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你帮他做了,长大后让孩子自己承担的,你替他扛了,结果孩子成了精神巨婴,完全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

4、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分寸感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他也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比如,与朋友相处,总是窥探对方的隐私,讨论对方的生活;与爱人相处,总是想查看对方的手机,控制对方的言行。

并且,一旦对方强烈反抗和保护自我边界,他会因为缺乏同理心,理解不了对方,而内心痛苦愤怒,情绪崩溃。

二、为什么我们很难与父母形成一个适度的距离?

先提一个词语“母子共生关系”。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为3个阶段自闭期共生期分离个体化

马勒指出,宝宝在2-6个月时,孩子的意识中母亲与自己是密不可分一体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了生存需要母亲的哺乳和照顾,所以他们依赖自己的母亲,不愿与母亲分离,他们的感受也会随着母亲的感受而不断变化,这就是母子的共生关系。

但是当孩子已满6个月,他就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并且身体开始成长,学会独立的走路、思考、说话,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想要脱离父母的怀抱,这时候他们进入了分离个人化时期。

在孩子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如果父母没有遵从孩子成长的需要,漠视他们独立的需求,那么就会造成两种结果:

  • 一种是与父母的关系太近:孩子默认了这种共生关系的长期持续,过度依赖父母,最终变成了一个毫无主见、没有自我的巨婴;
  • 一种是与父母的关系太远:孩子并不认可这种共生关系,于是长期压抑自我,内心痛苦绝望,随着独立的渴望愈来愈激烈,当有能力时狠心与家人决裂,与父母感情淡漠、关系疏远。

三、我们应该如何改进与父母的关系,建立正确舒适的边界距离?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一定是每个家庭成员既能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身份,又能很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既能避免模糊的关系失去自我,过度依赖,也能避免过于主张独立,与父母造成隔阂。

1、划定自己的边界

电影《公民凯恩》里说“只有一个人能决定我要做什么,那就是我自己。

没有谁能成为你生命的主宰,也没有谁能代替你思考和生活,即使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还是要保持适当的界限和距离。

父母也许不愿意离开你,想要掌控你,可长大成人以后,你生活的主动权就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形成个人边界,就要先为自己设定一个尺度,在这个尺度之内是独属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父母的,哪些是不容许别人干涉、侵犯的。

要坚信一个道理,你虽然是父母的孩子,却不是他们的专属品。

2、幸福感重新定义

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源于自己的需求、理想和追求。只是从小被父母捆绑式教育的孩子,对自我的认同完全来源于父母或者外人的评价,别人认为你幸福,你才觉得自己幸福

父母虽然有他们的意愿和期待,希望你成为他们希望你成为的人,但这也许并不适合你,也并不是你所追求的。

这时候你就要重新定义自己心中的幸福,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看法,而是扪心自问真正喜欢、有兴趣的工作和生活。

要知道,幸福并不是让父母满意,而是让自己满意,并且不留遗憾。

3、认可自己的能力

好多人成年还与父母分不开,就是因为他们在原生家庭长期的干涉下,已经渐渐对自己独立的能力失去信心,不知道离开父母能不能更好的生活,没有父母的帮助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不敢脱离父母在外面独自闯荡。

如果自己都否定自己,是很难真正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试着独立出来,不要事无巨细的凡事都向父母汇报,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办,自己为自己做选择,并主动为选择承担后果。

记住三句话:

① 看到自己的优点、能力;

② 发掘自己的潜力、闪光点;

③ 坚信自己离开父母也可以过得很好。

4、与父母真诚地沟通

无论你与父母的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是走向独立亦或走近家庭,这都是一个人面对家庭真正成长的过程,而解开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沟通。

  • 如果你曾经在独立时受到父母的反对,比如你想工作在大城市,父母让你回老家,那么你不妨耐心多跟他们沟通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愿望,一次不成,就两次三次……他们是爱你的,总会理解你的想法。
  • 如果你曾经与父母有着很深的隔阂,逃离父母成功却造成了彼此的疏远,那么你也要通过多沟通多交流,回归家庭,尝试与他们修复关系,体会他们的需求和依赖,努力解开彼此的心结

5、正视此刻你的身份和责任

前面我们说了,一个健康的家庭,每个人必然是明确自己的身份,承担自己的责任,遵守自己的边界。

比如,孩子小时候,父母是照料者,孩子依赖父母;等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就要放手,让孩子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让父母成为被照料者,让他们依赖我们。

正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家庭角色,无论是作为儿女、丈夫/妻子,还是作为父母,每个人的身份都应该不模糊、不重合、不越界。

你先做好你自己,再做好你应该做的,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9日 上午4:56
下一篇 2022年8月19日 上午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