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离家出走(16岁孩子叛逆期离家出走)
家长应该知道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心理学定义,青少年时期是指生命中13—20岁早期的年龄阶段,这个期间,年轻人在生理上已经不属于孩子,却又不是可以独立并自给自足的成人。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讲,步入青少年时期的少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个人神话和假象观众。
在个人神话中,青少年把大量时间花在思考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上,并根据这些想法或感受认为自己是特别且独一无二的,而且在他们之前,没有人会有这些想法和感受。
假想观众指的是青少年过度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看着他们,正如他们是自己的中心,他们也总是他人世界的中心。
很多研究者认为,对父母一定数量的“反抗”和冲突是打破童年期对父母的依赖并成为自给自足的成年人的重要一步。尽管很多人认为,这些冲突是激烈的,所关注的是严肃的行为,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青少年冲突是由琐碎的问题——头发、衣服、音乐品味等等引发的,在真正重大的道德问题上,很多父母和青少年会惊讶地发现,双方可以达成一致。
由此可见,家长要关注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自主意识的初步形成,和对于父母的反抗和冲突。
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要承认孩子已经长大,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是首先要承认他们已经并非年幼的孩子,而是接近于成熟成人的大人。因而,对待孩子的方式要由原来对待孩子式的说话方式转变为相对成熟的成人对话方式。
其次,父母要正视和孩子的冲突,这说明孩子在打破童年期对父母的依赖,征求自己独立的权力。将这种冲突视为孩子成长或许对于父母来说更有帮助。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的喜好、选择或许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再次,引导孩子的行为。虽然说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具有了自我意识,试图打破对父母的依赖,但是毕竟还不成熟。就需要父母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平等谈话、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通过对孩子的了解再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或许比单纯的批评指责效果更好。
最后,家庭氛围的改变。如果在13岁之前家庭氛围是家长式的,不妨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换为民主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一些家庭重要决策的探讨中来,而在探讨家庭问题的过程种就可以将学习做为其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探讨。这样既让孩子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已将其视为成人来看待,心里接受度更高,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对学习有更深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