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不学,坏的分分钟就学会了,而且还学的惟妙惟肖……”
“你越不让他说,他越要说!”
这是不是你家孩子遇到的状况?
《嘘,埃尔伯特》
《嘘,埃尔伯特》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孩子说脏话的绘本,非常适合3+的亲子家庭进行共读和探讨。
故事的开头,小埃尔伯特在一个聚会上听到了一个从来没听到过的词儿,它“很难看,裹着又黑又硬的毛发”。小埃尔伯特一把抓住了它,塞进了自己的裤兜。
一开始,虽然它把自己变得小小的,飞进了小埃尔伯特的嘴里,但小男孩其实并没把这个词儿放在心上。可是随着场景中发生了一些不可控的变化,场面越发混乱,直到最后一把大木锤砸到了小埃尔伯特的脚趾上……
那个坏词儿一下子从小埃尔伯特的嘴里爆发了出来,吓坏了在场的所有大人。这个画面,是不是有点像《我变成一只喷火龙》里面那团熊熊的烈火?
妈妈当然更是气坏了,她惩罚小埃尔伯特用肥皂洗嘴巴。可是那个坏词儿走了吗?并没有,它正趴在小埃尔伯特的肩上坏笑呢。
于是无计可施的埃尔伯特想到跑去找一位会魔法的巫师,他“把闪闪发光的词从抽屉里拿出来”,然后混合着其他的材料,烤制了一个美味的蛋糕给小埃尔伯特吃了下去。那个丑陋的词儿缩成了一只跳蚤的大小,从埃尔伯特嘴里跳到了他的领结上。
接下来,宴会上又发生了一场大混乱,不偏不倚,那个大木锤,又砸到了小埃尔伯特的大脚趾……小埃尔伯特气坏了,脸憋的通红,终于爆发了一阵匪夷所思的大喊:“我的星星!雷鸣和闪电!老鼠和蓝色的火焰!痛苦的猫!满身疱、乱跳的癞蛤蟆!哎哟天哪!”
我想这大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片段吧,有点无厘头,又幽默生动,更让人长舒一口气。
那个坏词儿溜走啦,所有人都很开心。
故事圆满的结束了,问题也完美的解决了,那么,你心中的困惑呢?
什么是脏话?
我们所谓的脏话,通常指脱离了约定俗成的语境,将日常生活中不被允许、不被释放、不被接收的,人性中粗鲁、低级、下流、龌龊、狭隘、恶毒、胆怯、情绪化失智的一面以说的方式表现出来。
通常说脏话的人内心会有一种宣泄感,而听到脏话的人,感觉一定不会愉快。就像小埃尔伯特听到的那样,“很难看,裹着又黑又硬的毛发”。我非常喜欢这种视觉具像化的描写,一个不好的词儿,似有若无轻飘飘的浮在空中,又有那么一点点令人如鲠在喉的感觉。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特别喜欢把屎尿屁挂在嘴上,这多不好听啊。那么,屎尿屁算不算脏话呢?其实,随着幼儿从口欲期向肛欲期的转变,对屎尿屁感兴趣是2-4岁的孩子非常显著的特征,但如果把这种“兴趣”上升到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那就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了。
脏话从何而来?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会竭尽所能的模仿和学习身边接收到的一切,环境,正是我们孩子语言的源泉。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开始说脏话,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最近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些不当的言行举止,或者孩子的周遭环境,是否存在不良的语言来源。
至于如何帮助孩子规避或减少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关注点其实更多应该放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缘由上。
孩子为什么说脏话?
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我们除了需要反思一下环境的因素,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因素和行为动机。
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在寻求关注。还记得那个吊儿郎当一脸不屑满嘴跑火车的小哪吒吗,在他漫不经心玩世不恭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对缺失的父母陪伴的极度渴望。
还有的孩子其实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泄情绪,就像埃尔伯特中那个神奇魔法师说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感情强烈的词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怎么办?
首先,当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之后,我们需要给与孩子正确的情绪引导和疏解,与其训斥孩子“不要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你还可以做什么”。不妨学一学书中那个神奇的魔法师,和孩子一起去制作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魔法蛋糕”。
其次,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时候可能也要学着去“忽略”和“放手”,转移孩子的关注点。有一个身边朋友的例子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父母有一天开车带孩子外出,路遇堵车焦急等待的时候,爸爸脱口而出了一句“我X”。没过多久,孩子嘴里也吐出了一句“我X”……听到这话的父母心中一惊,面面相觑,但他们并没有暴跳如雷的当即制止,反而故作淡定的假装没听见,各忙各的去了,孩子重复着嘟囔了一会儿,发现父母都并“不在意”,自讨了个没趣,也就不再“口吐芬芳”了。
其三,我们的确没办法规避孩子成长环境中的各种负面来源,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不礼貌的“脏话”,学会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你家孩子说脏话吗?几岁开始说的?关于孩子说脏话,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
欢迎后台留言,我们一同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