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分析之说谎(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小孩子做错了事情,有时候会想着通过推卸责任免受责难。
比如自己弄坏了玩具,“都怪妈妈没有提前告诉我怎么玩”,考试没考好,“都怪老师偏爱其他同学”。
“都是你害的”“谁叫你”“你为什么不”诸如此类的借口说多了就会信手拈来,想尽办法将所有过错都怪到别人身上。
孩子爱说谎推卸责任
曾有一个学生妈妈跟我发牢骚,自己8岁的小女儿经常会在一些小事情上说谎,即便被拆穿了,会第一时间反驳说自己没错,都是因为其他人或者客观因素导致她不得不说谎。
就像晚上偷吃冰淇淋,你逮住了她的“案发现场”,她会理直气壮地说如果问妈妈,肯定会遭到拒绝,“我又没天天偷吃,都怪你平时对我太严格了。”
早上赶公交上学,因为女儿自己拖拖拉拉、丢三落四,结果没赶上车,她一气之下就会抱怨“为什么你不早点催我出门呢!”
这都让学生妈妈气到内伤,明明是孩子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后果,还找各种理由来推脱,等到妈妈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母女俩又会产生一番争吵,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为什么会推卸责任?
美国行为治疗师詹姆斯·雷曼(James Lehman)认为,孩子之所以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大多是基于父母的预想反应,包括:不想被骂、害怕承担后果(受到惩罚)、不想被否定。
从深层次来讲,就是孩子将自己视为了一个受害者。
把矛头转向别人,用这种“替代法”来让自己不承受任何责任,因为只要不接受,自己就无须改变。
如果父母试图让孩子承担责任,他们就会下意识找借口来质疑你的行为,比如问孩子为什么今天不写作业?孩子可能会幸灾乐祸地说“今天老师忘记布置作业了,这又不是我的错”。
在他们看来,去向老师求证不是他的责任,是老师的忽略导致了这个后果,自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思维方式衍生的后果就是,让孩子慢慢相信自己和其他群体是隔绝开来的,任何不当行为都能通过归咎他人或客观因素得到解释。
如果你继续问他“那你可以提醒老师呀!”
他们的思维会迅速跳跃到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不公平的对待”上,“其他人也没说呀,你为什么每次都站在老师那边?”
还有父母经常头疼的类似情境——“其他孩子可以看电视到9点半,为什么我不行?”
当他们认定某件事不公平时,他们便这样推理“这不公平,我做不来”,然后说服自己,不用遵守这项规则,因为他们是规则的受害者。
父母可以做什么
当小孩做错事情时,父母当然知道要及时纠正,那么如何做才能避免他们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呢?
1. 不要问为什么
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责备地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做”,这样“算账”的方式会引起孩子的恐惧,让他们不敢轻易出声,甚至父母还会为他们找各种自己臆断的理由,这正是在教会他如何转嫁过错来为自己开脱。
长而久之,他们只要被问到“为什么”时,总会想着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好让自己马上摆脱目前不利于自己的状况。
与其纠结于原因,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不如将目光专注于眼前“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讲述整个事情的经过,不需要加入任何自己的解释。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客观的阐述事实帮孩子厘清行为的触发之源,以及让他明白自己做过了哪些不当的行为。
2. 引导孩子面对问题
等到他们直接说出实情的经过,父母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分析问题,让他们慢慢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比如用“我不应该”来引导承认自己有过错。
在不强迫的情况下说“我不应该”表示孩子真的在反思,而不是用父母希望得到的“对不起”来应付大人,孩子也根本没有学到道歉的真正意义,只是把它视为一种形式。
3. 不必每次都道歉
听上去有点让人困惑,做错了事说对不起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但对于一些天生敏感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说对不起是一件很伤自尊心的事情,相当用言语说,让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歉意可能更适合他们。
有时候父母太过执着于让孩子道歉,而过多地让孩子说“对不起”则会让他们将之视作免死金牌,做错了事只要笑着说对不起,一切行为都可以被原谅。
不走心的道歉,对于双方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性格以及事情的严重程度来衡量,比起说对不起,行为上的补救以及诚意的传递,是不是做得更加到位。
4. 记住父母有控制权
即便孩子可能尝试选择逃避,也请记住你父母的身份,并且你有掌控权。
这里并不是建议父母和孩子抗争到底,而是避免和孩子陷入权利斗争,坚持对事件处理到底的态度。
如果孩子选择摔门而去,你可以告诉他,“等到你回来,我们还是要处理好这件事情。”
最后,建议父母也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
是不是平日过于宠溺孩子、拿“他还不懂事”为行为逃脱?还是父母行事喜欢找借口,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是不是习惯第一时间为孩子包揽道歉责任,而不是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呢?
这些问题都值得父母去反省,因为言行是会感染的,错误理念的传递让沟通变得不可能,孩子在心里慢慢相信了:逃避虽然可耻,但可以暂时让自己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