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管孩子越叛逆(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
好的教育,是父母用爱、鼓励、陪伴滋养孩子的生命力,即使生活艰辛,生命可以照样健康茁壮。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我没有像你这样的孩子!”
“我也不要你这样的妈妈!”
临睡前,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大动静,凭着当妈的本能,我预感:不知是哪家的孩子,又与父母闹上了脾气!
争执声断断续续传来,在针锋相对的冲突里,依稀出现一个想要努力管教孩子的父母,和一个不想被管教的孩子。
“管与被管”,成为无数父母子女之间最内耗亲情的矛盾,可对于任何父母来说,一句“我不要你这样的妈”,是戳进心窝最疼的刀子。
想起樊登老师的一句话:
当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也没有孩子天生讨厌父母。
那些被孩子嫌弃的家长,只不过在点滴生活中,用错了爱的方式,悄悄失去了孩子的心。
01
错把“替”变成“帮”
有一句深情的台词叫做:无论你长多大,你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孩子。
生命的传承关系也好,父母本能的爱护之心、保护之欲也罢,天底下的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帮孩子做最对的决定,托举孩子最快成长。
孩子仿佛是家长手里铸就的模具,修剪的盆景,只要依言而行,顺势成长就好。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需要大人“帮忙”,可不顾孩子内心意愿的决定,悄悄瓦解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想起英剧《王冠》中菲利普亲王对查尔斯王子的教育,也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体格强健、崇尚运动的菲利普对儿子查尔斯懦弱的性格非常不满,于是他强行将儿子送进戈登斯顿中学,试图通过学校军事化管理、体罚、体力劳动来磨练儿子的意志,以此改造成一个理想的儿子。
然而,这对于个性柔弱的查尔斯来说,学校简直就是“监狱”和“地狱”!
每天一大早,查尔斯就要光着脚踩在泥地里晨跑,跑完后去洗冷水澡,冬天也不例外。
不仅有严苛的训练,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查尔斯甚至还要接受被父亲授意的“特殊安排”——睡在一扇破旧的窗户边,只要外面下雨,雨水就会打湿他的被子。
在这个学校里,查尔斯因为懦弱的性格受尽嘲讽和孤立,当他试图求助父亲,换来的往往是父亲的一顿咆哮。
菲利普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
他必须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最终通过学校的年度体能考核。
学校举行越野赛,菲利普兴冲冲赶过来为优胜队伍颁奖,令他失望的是,领奖台上没有儿子的身影。
于是,颁完奖后,他铁青着脸回去了。
可菲利普不知道的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查尔斯一出发就卖力地奔跑。
不幸的是,出发没多久,他就摔倒在泥泞中,越落越远。
最终,查尔斯没能跑完全程,他无颜面对父亲,躲到一根柱子后面无助地哭泣。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
影片中,菲利普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他以一个父亲的高瞻远瞩,试图帮助孩子做最好的决定,却其实把孩子推入痛苦深渊。
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错把“改造”变成“帮”,家长安排得心安理得,孩子早悄悄在接纳中受伤。
爱给得刚刚好,才能温暖孩子稚嫩的心灵;
“帮”给得适当,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
02
步步逼孩子长大
你对自己的孩子满意吗?
如果采访100个孩子家长,估计有99个家长,总能挑出孩子身上的问题:
他们磨蹭,
他们不听话,
他们学习不够努力……
家长总用“老大徒伤悲”心态指责孩子浪费光阴,却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那其实是孩子按照正常的生命节律在长大。
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吃饭睡觉玩耍中成长?
不是从幼年走向青少年走向成年?
在自己的年龄阶段做自己该做的事?
恰恰,这成为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家长总希望孩子“超季成长”,一个往前拽,一个停留在原地,现实与期望无法同频,亲子关系在较量与抗拒中内耗。
多年以后,家长却拿着孩子的成就炫耀:没有我当年逼你一把,会有你今天的模样?
事实上,逼孩子长大,是最残酷的教育;一如揠苗助长,看似家长赢了孩子的前程,却其实孩子早已耗光自己的心力能量。
有个访谈类的节目叫做《不好说特想听》,一个叫天天的嘉宾是在众人眼里的优秀者,他年纪轻轻就独立创业,可听他细数成长历程,却令人唏嘘:
第一次去滑旱冰,他一连摔了13次才学会站起来,妈妈没有伸手扶一把;
二年级被接到父母身边上学,他从来没有享受过被接送的福利;
妈妈极少满足他的愿望,哪怕主动给他端一盘爱吃的牛柳。
18岁他独自到英国留学,妈妈以“成人”为由,断了任何经济支柱,他靠刷盘子维持在国外的生计。
回国后,他被要求自己买房买车,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于是他创业,为了拿到业务,应酬喝酒到胃出血……
节目的主题本是孩子向父母述职,可天天的初衷却其实只想要妈妈的一个答案:为什么!
遗憾的是,母子间的对话几次中断,天天最终也没能从妈妈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他愤然离场,妈妈黯然神伤,却倍感委屈。
多年来,她藏起妈妈的柔情,用硬冷的教育方式逼孩子成长。
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比同龄人领先,这令她骄傲,可她不明白:
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儿子如此怨她,母子形同陌路人?
或许天天在节目中最后说的一番话,能够表达他的受伤:
“你是用爱的名义对我进行道德绑架。你希望我按你的方法去活,但是你从来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的感受。”
有人说:毁掉亲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逼着孩子成长。
深以为然。
诚然,“逼”孩子一把的确能够激发孩子潜能,锻炼出了孩子极强的生存技能,可每一步“逼”,却也悄悄成为推孩子远离父母背后的那双手。
还有什么比有家不愿意回,有亲人不能依靠,更让孩子伤心!
若真到了那一步,再追悔,也莫及。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在一个有利于成人生存的世界中,儿童会有一种孤立的状态。
是啊,生活中,很多父母忙着让孩子成长,却忘了父母的关爱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料。
错过一时,错失一生。
03
给孩子生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段时间,新东方的直播间火了一位带货老师,他就是董宇辉。
很多人折服董宇辉的涵养,试图探究他的成长教育背景。
透过董宇辉的一段话,你也许就能明白一二。
“好的教育其实不是给孩子提供学区房!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想知道一切,是让孩子对于生命力,对于生活的很多东西产生感知。”
想起另一个优秀的女孩,以707分的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王心仪,在她《感谢贫穷》的自述文中,让人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模样。
从小家境贫寒,王心仪饱尝“穷”的滋味长大,没钱买衣服,她穿着“土得掉渣”的别人送的旧衣服;
没有钱住校,于是和弟弟共坐妈妈的一辆自行车每天来回上学;
她的童年里没有动画片,没有芭比娃娃,没有零食……
然而,贫穷的童年里,王心仪却拥有一位给她幸福和支撑力的妈妈。
穿着被嘲笑,妈妈告诉她:“不要理,踏实做事就好。”
每天从乡里来回上学又远又累,可有妈妈每天一路陪伴让她感觉回家的路,充满期待。
有时候,他们三人一路走,一路聊,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
什么是幸福?
那个时候,王心仪便懂得了一个道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完美,而是需要自己极力去拥抱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没有玩具、零食和游戏的童年里,王心仪在妈妈的悉心陪伴下,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那是和妈妈一起捉虫子回来喂鸡,然后一起等待第二天美味的鸡蛋;
那是和妈妈一起下田,趁她浇地的时候偷偷玩水,拥抱香郁的麦田;
那是和弟弟作伴,爬上屋后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叶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被呵护的探知欲,被保护的自信心,被培养的独立精神,最终,王心仪考上了北大。
好的教育,是父母把自己视作园丁,把培养孩子权当管理花园,提供土壤、浇灌和充足的光照。
如此,在适宜的环境里,孩子自然能蓬勃生长。
好的教育,是父母用爱、鼓励、陪伴滋养孩子的生命力,即使生活艰辛,生命可以照样健康茁壮。
04
《无条件养育》中,作者艾尔菲·科恩提到:
“孩子不是受训的宠物、不是计算机,输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预测他们的反应。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其中一定有许多不同的理由,其中有些理由会彼此紧密关联。”
诚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父母肩负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但无论如何,教育都应该根植于爱。
不仅仅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丰富,物理上的温暖,更应该是内心深处涌上来的依恋、满足、安全和踏实。
用高质量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才是为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