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怎么去教育孩子)
刷到短视频中有一位父亲,在拿到孩子“9”分的试卷后沉默许久,随后不顾顾客的问询直接收起刚出摊的小吃摊,留下那句“这生意做着有什么意思”后怅然离去。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孩子的教育向来是父母们最为操心的头等大事,而几乎所有的父母其实最想要告诉孩子的第一件事莫过于“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都会经常这样教育孩子——父母吃这么多苦让你去学习,是希望有一天你学有所成后,不再像父母这样去艰难求生,吃尽生活的苦头。
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即便是短暂的有效,大多数时候,孩子在感觉自己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越父母后,也会停止前进——那些小时候学习用功努力,长大后却后劲不足的孩子便有很大原因来自于此。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教育之下,学习只是一种父母努力付出后的一种补偿,孩子感觉是欠父母的,便在用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一种“偿还”,并未真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孩子尚未经历生活之苦,不知道世道如何、人心如何、未来如何,咋会想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有多大的相关性呢?
所以孩子始终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足够促使其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自主和积极。而这种教育的方式肯定不是用代偿和价值交换(“你知道我供你读书花了多少钱吗?”……)的方式来实现的。
尽管大部分家庭中,父母自知自己没有什么能力与成就给孩子“炫耀”和作榜样,但是依然不需要为此感到自责和自卑。因为最好的引导方式往往有三种表现形式:使命感、榜样和兴趣。
这里只说其一——使命感。
使命感从大的来说可以到人类、国家、民族和行业——但这些可以慢慢来。而小的方面就有很多了,但最有效的来源便在家庭之中。我之前有幸听过一位父亲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
这位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没有多高的学历水平,但他给考试考差了的孩子说的话却显示了其过人的远见。当他看完孩子的试卷后,没有生气,只是放下试卷看着孩子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这次也很努力,尽管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我并不会责怪你,因为你像个男子汉一样完成了自己的考试,并且将你掌握的都做完了”。
在孩子低着头不说话时,他并没有仅限于这种简单的安慰,而是继续给孩子说,“以前老爸也很想学习,可是家里没这个条件,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小学文化。中学、高中、大学什么样的,老爸都没经历过看过,到现在都不懂,这辈子也没啥机会了。现在家里条件还行,所以,老爸我就想你如果有学习的心,以后说不定就能帮老爸去体验体验,看看那是怎样一种活法嘛。”
讲完这些这名父亲没再继续说什么,只是拿起孩子的试卷在上面签上字,再整整齐齐的折好放在孩子的面前。
那之后不知为啥,孩子学习格外用功。以前因为胆小不愿意向老师同学请教,后来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隔三差五扭着老师同学问问题。久而久之,这孩子的成绩也迅速地提升了起来。
这位父亲教育的内核其实便是给了孩子一种使命感。孩子自此开始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一种心愿的继承,而不是对父母辛劳和付出的补偿,他的成长便在无形之中带着一种一往无前的动力,看似是在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在学习,但实质上却是这个孩子在主动求索,而且这种愿望其实是很真实诚恳的,不会存在“打脸”的可能。比如你付出了很多供孩子求学,但总有其他人为孩子付出得更多,以对比的方式开始,迟早也会有一天当孩子看见其他人在父母的资源轰炸下轻易达到他达不到的高度,那时他所受到的打击就足以摧毁他的学习欲望,最终一蹶不振。
所以,给孩子合适的使命感,让他们带着一种向前的展望去学习,而不是说为了“偿还辛苦”——还债都很累,何况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