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期如何应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提前出现带有青春期特征的一些“叛逆”行为,这让家长感到如临大敌——孩子不听话了怎么办?孩子会不会受到不良影响?是不是要做点啥以防止孩子的叛逆行为?要不要检查一下孩子的书桌……于是,一些家庭的欢声笑语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奇怪的眼神。也经常能够从媒体中看到有学生因为不满家长的管制或教师的教学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动不动离家出走、不活了、跳楼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孩子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而是与孩子以往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现象的年龄段也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场景,如:妈妈对孩子说“今天给你蒸了一条大甲鱼。”孩子很欣喜:“哇,我好喜欢!”“你要对得起甲鱼,下次考试”孩子一下子没了胃口,“我不吃了,我去做功课!”,再如;妈妈说“今天咱俩谈谈心,好吗?”孩子:“好哇!好久没有和你谈心了。”“听说王阿姨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年级第一……”孩子转身离开,“那你认她做女儿吧!”。生活中不经意间亲子的小船常常说翻就翻。小学生往往产生与长辈对抗心理,心理有什么话也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说话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内向?”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
出现这种情形,父母越是恼火,越发训斥,孩子越是反感,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疏远。小学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中段是一至四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相对更乖、更听话。高年段是五、六年级的同学年龄相对大一点了,在学校里面是大哥哥大姐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出现叛逆的机会相对更多一点。具体表现是,在学校,他有时候不听招呼,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不按要求完成。而在家里,他会跟家长顶嘴,叫他干什么,他偏对着干。调查显示,原本普遍认为的15至18岁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当今已提前到了9到10岁。青春期叛逆提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非常现实地摆在了家长面前。逆反心理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严重的就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举个案例,湖北的小强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是个调皮鬼总是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倔强。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有一次,由于妈妈不肯给他买电动玩具,他竟然离家出走了!家长寻找了整整5个小时之后,终于在一间旧房子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他,他已经哭得筋疲力尽,可是还是不肯回家,他的爸爸忍无可忍,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最后被强行抱回了家。这就是一个逆反的个案。
小学生青春期提早到来,一方面因为生理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进步,以及营养过于丰富,再加之某些食品或保健品中激素、添加剂滥用等原因,都使得孩子生理发育提前,并导致孩子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生理的发育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孩子心理逐渐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老师、家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同时,现在的电视、互联网可以让孩子轻易地接触成人化内容,这也是促使儿童青春期提早到来的一大原因。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和他们个人的喜好分不开的,就像有的学习如果不对孩子的胃口,施教者教的再怎么好也是白搭,因为孩子不会听你的。反之,如果家长越要求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孩子只会越不听,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