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都欺软怕硬

 

今天上午,婆婆哄娃吃饭,娃不想吃只想玩,她嘴里说着“不要不要”,然后到处乱跑,婆婆先是好言好语的劝说,后来实在不耐烦了,直接吼了娃一句,不吃饿死你拉倒!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果娃顿了一下居然笑起来了,然后继续跑,不吃饭。婆婆看到吼叫不起效果,只好又端起饭碗,追在后面喂饭。过了一时,觉得自己刚刚吼孩子有点失言,言语中又透露一丝讨好。

上述的情况不知你是否遇到过呢?这些话你是否经常说呢?

下次你再这样做的话,我就……

你要不要吃饭啊?要不要喝水啊?吃点水果好不好啊?

你可以把鞋穿上吗?脱鞋真的好吗?

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两岁开始,就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也是孩子和家长冲突逐渐展开的时候。随着娃越来越大,很明显娃的有些行为不再受我们的控制。有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坐着吃顿饭,孩子偏要和我作对。在孩子不听从指令,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的决策和反应,将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家长们就一定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否则,孩子要么变得暴躁,要么以后常常要挟父母,或者在讲道理的时候胡搅蛮缠。

在《爱的管教:将亲子冲突变为合作的7种技巧》里,作者贝基·A·贝利给父母们介绍了7种自我控制的力量,以及衍生出来的7种技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孩子的不配合,父母需要学会正确的说拒绝,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帮助孩子和自己健康的成长。

一.说拒绝的误区:咄咄逼人和被动攻击

不论是给孩子穿衣服穿鞋子,还是孩子打人抢东西,面对孩子种种的麻烦和不配合,家长往往有两种反应:大喊大叫和威胁,不断妥协让步,默许。

然而这样的处理冲突的方法,只能带来两种严重的后果:

如果大喊大叫和威胁,那么就教给了孩子,以后面对问题时用粗鲁的方式回应。

如果妥协让步和默许,就教给了孩子侵犯他人,也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这两种处理冲突的方法,显然都不对。贝基·A·贝乐说:管教孩子的核心,在于坚决。

我们先来看看常见的两种错误方法的日常表现:

  • 咄咄逼人

什么叫咄咄逼人呢?就是家长在对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非常的粗鲁和专制,比如说:“你现在赶紧吃饭!”“你现在不要再哭了!”“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你伤害了我!”

这些话通常以“你”开头,看似在和孩子沟通问题,但是指令的矛头都指向了人,而非关注的问题。这种以“你”开头的指令,通常会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因为孩子感觉被冒犯了。

通常伴随咄咄逼人指令出现的,还有这样一些情况:

  • 1.关注人,而非问题: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
  • 2.代表他人讲话,而且经常盖帽子:你们只是把用手机查资料当成玩游戏的借口!
  • 3.高频率出现“总是”“一直”“从不”这样的词语:你总是这样懒惰!
  • 4.以为孩子在攻击自己:不要和我顶嘴!
  • 5.使用空洞的夸大的威胁:再这样我要把你扔到窗户外面!
  • 6.夸大的惩罚:从现在开始,你一天都不要吃饭!
  • 被动攻击

和咄咄逼人相反,被动则是一种讨好的行为,家长有时候想要表现的很民主。通常会这样问孩子:

“马上我们要去外婆家了,我们现在要不要穿鞋呢?”

“我们现在吃饭,好不好?”

“你可以系好安全带吗?”

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假设孩子正在玩耍,一点都不想配合家长,当家长的耐心消耗完之后,有些家长可能会气急败坏,又重新变成咄咄逼人的样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再不穿我就要揍屁股了!”

所谓的被动就是,家长将选择权完全出让给孩子,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本质上是一种讨好。但是有些问题属于原则问题,比如吃饭穿衣这类问题,不需要孩子自己选择和做主,而且孩子遵从时也不需要解释任何理由和原因。

家长所谓的民主,其实是一种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假民主。因为这些问题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当孩子拒绝不配合时,家长就开始激动起来,心理过程是“对你好你不听,现在我要来点硬的,这都是你该的!”这就叫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二.说拒绝,应该明确而坚决

那么,当孩子不配合,甚至撒泼耍赖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就是:家长应该明确而坚决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行为。

可是做到坚决却相当的不容易,在这里给大家提供4个步骤:

  • 第一:给孩子明确且有用的信息。

全职妈妈在上班前送孩子上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假设今天孩子起床很磨蹭,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快点穿衣服,你会怎么表达呢?

你再不快点儿,妈妈就要迟到了!

你为什么还不穿衣服?

快点儿,我们要马上出门!

类似以上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但是这些话能够给孩子的有用信息非常少。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现在,妈妈来帮你把裤腿套到腿上,你自己把上衣穿好。”这就是明确而有用的信息。

在《爱的管教:将亲子冲突变为合作的7种技巧》里,有一种技巧就是“关注你想要发生的”而非关注问题和情绪。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做,而是被当下所处的环境吸引了注意力,且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明确有用的信息,帮助孩子开启第一步。

  • 第二:开口前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之前婆婆每天做好了饭菜喊我女儿吃饭,我观察到女儿总是沉浸在拼图或者玩具中,有时候抬头看一眼,有时候甚至理都不理婆婆,把吃饭指令当成耳旁风。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走到孩子的身边,或者面前,然后碰碰孩子的手或者肩膀,和孩子眼神对视,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放下手中的玩具,洗手吃饭。随后称赞孩子的作品,并承诺等吃完饭之后再陪孩子玩耍。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手势,帮助孩子完成指令。

  • 第三:使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

和“你-信息”相对的是“我-信息”。前者关注人,后者则关注问题和感受。举个例子,当我们下班回家感到非常累,孩子非要缠着你和她一起玩,这个时候你有两种说话方式: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都累死了,你都不知道体谅一下吗?”

还有一种方式是:“我现在真的很累,妈妈需要休息一下,我只需要3块饼干的功夫,就能好好陪你啦”

那么第一种回复的方式就是“你-信息”,这样的信息针对的是孩子,孩子会责备自己或者被激怒,而第二则是“我-信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撒泼的时候,比如说孩子突然打了一下妈妈,有的妈妈会说:“你为什么要打妈妈?”其实很多孩子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继续打,因为觉得好玩。

这个时候用“我-信息”来处理,就是:“妈妈真的很疼,也很伤心,因为你打妈妈。如果你是因为什么事情生气了,你可以对我说’妈妈,我生气了,因为你怎么怎么样’,如果你说出来,妈妈会听你说话,如果你不说,妈妈要离开一会会,因为妈妈不想被无礼对待。”

这样的话语,不仅教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也明确地告诉孩子,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家人。

当然,能够熟练的运用“我-信息”并不容易,需要一段时间练习。

  • 第四:给出两个积极选择,追求双赢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适用,那么还可以用第四个方法,那就是追求共赢,给出两个积极选择。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就提到过这个方法。我们和孩子引发冲突,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不是为了让孩子遵从指令,而是追求共赢,事情就简单很多。

比如说孩子不想穿衣服,你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穿,孩子如果说不喜欢。你可以从衣柜里拿出两件衣服,让孩子选择。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选择权和掌控感,不管孩子选择的好不好看,搭配如何,但起码家长已经完成了让孩子穿衣服这个目标。

也就是说,家长问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封闭式的问题,你想穿衣服吗?你要喝水吗?孩子回答“不”,下面就无法继续沟通了。

家长可以提供两个甚至多个积极选择,不管孩子选择了哪一个,都完成了家长预期的最低目标,这样就可以了。

《爱的管教:将亲子冲突变为合作的7种技巧》中,不仅介绍了正确拒绝孩子不合理行为的技巧,还有其他6种技巧可以完美化解亲子冲突。其实读了这么多育儿书,底层规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爱和尊重。但是有时候,光有爱和尊重还不行,家长还需要学习一点技巧和方法,才能减少冲突,多一点温暖和谐的美好时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午3:08
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