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关注孩子安全教育(注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我们觉得)
?面对学校在安全教育问题上的被动、尴尬位置,校园管理者们在诸如校长问责制、国家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状态等问题的威慑下可谓有心无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停留在防范安全意外这个粗浅层面。可是,多数人口中努力强调的“防范”只是安全教育的“术”的问题,脱离了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规律本源的安全教育,无法保障离开了校园的孩子们的“安全”,比如进入社会后由心理问题等诱发的更为广阔芜杂的生命安全问题。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部分之一,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会讲到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包括孩子的行为安全,网络使用安全意识,防火,防水,防电,交通安全等等,这些都是要每一个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安全意识。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安全教育是“道”“法”“术”三层次相结合的逻辑系统教育。当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上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从学校这个具体层面上切入,从教育的规律和内涵进入,采取政策上的“自上而下”和教育一线的“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寻求出路。
从教育的本源来看,安全教育背后真正的核心问题乃是作为整个教育灵魂的生命教育。教育应该把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进而研究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发展规律。可以说,一切教育都以生命教育为逻辑起点。
太过“听话”的孩子就是个“问题”孩子,而造成他如此听话的原因依然是成人的教育观念问题: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导向下,生命的珍惜观和由此产生的自救意识退居二线,生命教育缺位问题成为必然。
从安全教育意识淡漠情况下衍生出的生命教育缺位实际,让人们在这个事件中难以理解孩子的“不自救”行为。好多事件反映出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求生意识的严重缺失再一次印证了“圈养”孩子身上的两种极端。
一个极端是过于听话。“圈养”孩子极少进入野外自然环境,缺乏对生命质感的触摸和由此产生的认知体悟,因此不能产生清晰的生命意识。自保自救对于“圈养”孩子来说,是无法正确理解的行为。另一个极端,则是他们的心理异常脆弱,批评和惩罚对于他们而言是难以施行的教育方法。而批评和惩罚却恰是催生出生命成长的钙元素与责任感的必要条件。
当人们一味奉行赏识的教育策略时,一个只是充满自信心的孩子依然无法独立行走于社会,因为他的双腿缺乏责任感这种必需钙质。而教育部于数月前出台政策规定来捍卫和保障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利,在这种语境之下,有着今日中国教育不能回避的讽刺性逻辑。 这两种极端,根本上而言可以归结为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体系问题。它们带出的各种现象也正是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命教育,是整个大教育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处理心理危机、建立清晰的生命概念。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克服旧有教育观念体系造成的诸多弊端,让“圈养”的自己真正成长。而这之中,首要的便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切实努力。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呈螺旋式上升形态的层面内涵。安全教育是第一个层面,是底线。学校通过设立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新认识生命的定义、意义、价值。而安全教育这个层面又以两个方向为基础支柱:其一是面对意外伤害时怎么对待生命的问题,用生死问题的探讨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生命;其二是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关注其心理卫生,引导其进行情绪状态的良性转化。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施教者顺应和尊重生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率性修道”来推动整个教育的高效能发展。当下各种教育过程都存在违背生命基本规律的现象,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 ,无一例外。
教育需要回到原点,即生命的发展规律上来,才能正确看待和导向今日的教育态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实践。作为一个每天泡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家,教育需要 “落实到课堂”,呈现一种尊重生命的本真原态。而对于一些已经取得共识的生命基本规律,比如主动性规律、阶段性规律等,都要提出要以严谨的姿态来积极重视和响应。在功利和浮躁成为一种我们无法选择的思潮的当下,“率性修道”的提出正在召唤教育回归生命发展的自身逻辑。
面对当下名目繁多的教育流派,林格认为应该以是否尊重生命发展规律作为标准给予评判。各种流派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极为有利的模式和策略,而顺应生命发展规律的导向将会提升各家流派探索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其将会始终遵循教育宗旨和目标的原点指向。另外,以课堂为中心的现行教育过程更是要以此层面为契机来建立新的课程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文化的哲学视角来探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确立为以人文、和谐为导向目标的大教育,教育实践和改革顺势而为。教育作为整个国家未来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引领文化的走向。林格说,对于我国而言,文化走向发展到以人文、和谐两个维度来谋求整个社会的进步,可谓来之不易。把人文、和谐作为最高层面的生命教育,既能抽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面向、融入世界,二者统一构建出整个教育文化的特色主旋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此引导的顺利实现可以通过设置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来达成。生命教育作为大教育,其实存在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是生命教育应该成为一堂特色课程出现在所有学校,而这是每所学校都能有所为的地方。因为一本简单浮泛的学生自我保护手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命安全问题,更需要我们重构生命教育的课程逻辑。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中,生命教育的主题和关键点各不一样,这就为分年级分年龄设置板块课程提供了依据。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研究和开发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新的课程逻辑的第一个模块,就是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对生命的感知。第二个模块是感悟,有孩子自己参与的东西,才能悟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第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自我保护、心理卫生、心理安全等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第四,通过反思获得智慧,对各类安全事件进行反思,比如踩踏事件很容易避免,就是简单的“上下楼梯靠右走”。楼梯中间有条“生命线”,它决定了秩序问题,就足以避免这类安全问题。
新的课程逻辑指向两个使命,即唤醒学生真正的生命意识和引导学生在生命教育问题上进行自我教育。日本、德国等外国的生命教育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生命教育第一层面——安全教育中对生命的认知体验。日本倡导的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就经常让孩子在野外体验真实的生死感觉。而这方面,我国却有较大缺失,“圈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因为缺乏体验性活动而较为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