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鸡娃教育(鸡娃教育的问题)

如何看待鸡娃教育(鸡娃教育的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如何看待鸡娃教育(鸡娃教育的问题)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化’,家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朱永新说。

5月11日,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开启新征程研讨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通过视频分享指出,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去上很多补习班、做大量练习题,这个方向是错误的。

会上,多名专家学者指出,“鸡娃”式家庭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不应该“学校化”、知识化。同时,专家们都强调了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陪伴,以及让孩子获得自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应学校化、知识化

当下,“鸡娃”“内卷”成为讨论教育问题时绕不开的几个词。朱永新认为,“鸡娃”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开始“学校教育化”,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家庭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与父母构建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朱永新作视频分享。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

类似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也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存在一个很大的偏差,即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知识化。

“家庭教育有成为学校教育附庸的趋势。家庭变为课堂,家长变成老师的助教。”孙云晓说,家庭是以生活为依托的,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一个人既需要知识教育,也非常需要生活教育。

他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大家居家学习、办公,按说这是家庭团聚的好机会,可很多家长盼着学校开学,“神兽归笼”。这个现象就反映出家校合作出现知识化、技能化倾向或误区,非常值得反思和警惕。

现在很多中小学父母为自己不会辅导孩子做作业而感到焦虑。对此,孙云晓却认为,家长不会辅导孩子作业很正常,因为这本就不是家长的主要任务。父母教育孩子也并不一定要靠学历、地位或者收入,而是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教孩子做人。

“今天的父母非常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一旦上不了重点小学、中学,未来就完蛋了。实际上并不会如此。”孙云晓说,“家长想让孩子上课外班、上好学校,这些都可以理解,但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是有规律的。单纯追求知识、追求高分数、追求高学历的孩子,未必能够获得幸福,未必能获得家长所期望的那种成功,甚至可能埋下意料之外的危机。”

朱永新也提到,“作为父母,最关键的不是要去帮助孩子批改作业、不是帮助孩子在分数上赶超别人,也不是帮助孩子进好学校、找好工作,而是让孩子有好的人生态度、能获得幸福感。”

科技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科技赋能教育”是当下的时髦话题。科技的加持能否缓解教育焦虑?科技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指出,一方面,当前家庭教育迎来立法完善等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科技发展等带来的诸多挑战。

孙宏艳指出,随着科技发展,成年人越来越难以理解新一代的孩子,因为网络原住民一代有很多自己的语言和词汇,且他们的交往方式往往是成年人不了解的。再加上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陪伴比较少,亲情鸿沟变大。

谈及科技的影响,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撰稿人、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罗静指出,线上教育永远都应该是线下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不应该成为主体的教育形式。

罗静认为,科技、线上教育最好的一个作用是让资源更均衡,让教育更个性化。不能让科技应用看似在助力减少教育焦虑,实则增加焦虑。

家庭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家庭教育到底怎么做才科学、有利于孩子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所有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要让刘翔成为姚明,也不要让姚明成为爱迪生。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认为,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去悦纳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考试机器。

孙云晓认为,家长首先要树立好的榜样、做好的示范,要与孩子多交流、游戏,要带着孩子阅读、运动、做家务,让家庭更像家庭,家人相亲相爱、向上向善。

孙宏艳认为,父母充分的亲子陪伴、亲子沟通可以降低科技产品给儿童的负向影响。家长和学校要注重儿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网络素养、休闲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儿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共建一个儿童友好的数字社会。

“家长应该明白,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要‘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长更远。”罗静还指出,家长都想爱孩子、愿意爱孩子,但很多家长“不会”爱孩子。

罗静说,爱孩子要从懂孩子开始,要爱得科学,即了解不同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需要;要爱得长远,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要为让孩子走得远、走得好做准备,该放手时放手,要相信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去做自主选择,而不是事事“包办”;要爱得温暖,不要动则就说“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不要去剥夺掉孩子说话的权利,要学会好好跟孩子说话、沟通。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则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指出,在中小学时期获得充足的自主感、连接感、胜任感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拥有真正的自我和积极生活的动力。

责任编辑:蒋晨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7日 上午4:39
下一篇 2022年11月17日 上午5: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