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儿子给父母的遗书

一位儿子给父母的遗书(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遗书)

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会成为一道巨大的裂痕,伤害到孩子和父母的心灵。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唯有理解、倾听和共情,才是那把打开心结的钥匙。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妈妈求助:在女儿手机里发现遗书,她是怎么了?

 

这个妈妈说,女儿的脾气很不好,总是和他们吵架。

在最近一次吵架后,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让孩子好好反省,没想到却意外发现孩子在手机上提前写好的遗书。

本想找孩子好好聊一聊,结果没说几句话就被孩子赶出房间。

妈妈觉得很无助、很担心,她不敢相信女儿竟然会有“死”的想法。

直到看完这封遗书,才明白孩子的无奈和绝望。

孩子在遗书里写道:

“我很烦,做什么都很烦,睡觉会被骂,不吃饭会被骂,吃颗糖也会被骂。”

“你们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只要我反驳就是不孝。”

而妈妈以为的沟通,其实只是单方面对孩子的责骂和控制。

只要孩子稍有意见,父母就喜欢用身份来“镇压”。

无效的沟通,在日积月累中成了她身上最厚重的痛苦,逼得她走到了绝路,只想一死了之。

记得中国著名绘画心理分析师陈胜老师说过:

“压死骆驼的,永远不是最后一根稻草!70%“问题孩子”的情感诉求在家庭中都被父母忽视了!

就是这日积月累的压力像无数根稻草,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最终让骆驼无法呼吸,直至死去。”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把亲子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对孩子的沟通欲望的压制,则让亲子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为你好”是最霸道的亲子沟通

《少年说》里的胡伊诺,总是被妈妈逼着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比赛。

倍感压抑的她跟妈妈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和厌恶,你能不能多尊重我的想法?”

话还没说完,妈妈张嘴就说:“我是为你好。”

听到妈妈的话,女孩心急得说话都结巴了,乞求般说:“你能不能多听听我的意见呢?”

然而,无论她说什么,妈妈都拒绝接受。

孩子在台上,一脸委屈、无奈和失落,但妈妈无动于衷。

乔拉米卡利曾说: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共情是一座桥梁,一头是父母的心,另一头是孩子的心。

桥梁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微电影。

小男孩子豪喜欢拉小提琴,因为这会让他想起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幸福时光。

有一次,他回家拿出小提琴摆弄了几下,妈妈就冲进来抢过小提琴,愤怒地斥责他:“你这个月成绩又垫底,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

他抬起头,不安地看着妈妈,委屈地为自己辩解。

然而才张开嘴巴,妈妈就十分不耐地继续斥责:“你别说这些,赶快写作业。”

后来,父母为了让孩子的成绩能提升,甚至不顾他的意愿,强行帮他转学到重点学校。

子豪想拒绝,但爸爸妈妈不停地指责他:

“小孩子有什么适应不适应的。”

“别人能行你为什么就不行?”

“你别说了,爸妈都是为你好。”

子豪低着头,手指不断抠弄着抱枕上的图案,面无表情地听着父母的话。

心理学家李雪说:

“对精神生命最后的扼杀就是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判断替孩子做选择。”

许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模式都大同小异:

以“为你好”为名,拒绝孩子给出的意见。

却不知正是父母的说一不二,让亲子之间逐渐陷入僵局。

不被听见的孩子,到底有多绝望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

一个男孩在上学路上突然崩溃大哭。

他佝偻着坐在路边的长凳上,双手紧紧拽着自己的衣领,哭得歇斯底里。

平时,父母给他的压力非常大,他的想法,他的感受,父母都不放在心上。

身边的小伙伴笨拙地安慰他:“他们关心你。”

话音还没落下,男孩尖叫着打断: “他们关心我,那他们就不会来安慰我?

他委屈地诉苦,凄厉地哭喊。

最后,更是跑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中间,想自杀。

如果不是同伴及时冲过去把他拉回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的崩溃是突如其来的。

孩子未曾说出口的话,那些委屈、绝望通通被强行压在心里。

等到压不住了,这些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侵蚀着孩子的千疮百孔的心灵。

朋友是心理医生,曾和我讲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女孩14岁,在学校遇到同学霸凌,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后,父母觉得这只是同学间的小摩擦,并不是什么大事。

父母的不重视,让她孤立无援。

焦虑和恐惧与日俱增,本来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她,成绩直线下滑。

一次期中考,女孩的成绩从年级排名前20变成前50。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特意把女孩和父母留下,希望父母在家能多和孩子沟通。

然而一回到家,父母没有关心孩子的状态问题,而是劈头盖脸责骂她:

“不好好读书,你心思都哪去了?”

“不想读书,你就去死好了!”

听完父母的话以后,她一声不吭,丧失了所有说话的欲望。

自那以后,她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去死啊!”

这个声音就像一个魔咒驱使着她去割腕,想办法“死”。

“当我用刀割开手腕的时候,我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解脱。”

记得《沟通的艺术》中有一句话:

“沟通、他人的陪伴,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

如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的感觉只有无力和痛苦。

这种痛苦,像是钝刀子磨肉,刀刀磨在孩子心上,日积月累中成了孩子最深的折磨。

会低头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卸下心防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常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而注意到对方的感受、需要和请求,能让爱重新融入生活。

韩剧《请回答1998》里,正焕和妈妈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僵硬,母子之间很少沟通。

有一天,妈妈在和别人闲聊的时候,善宇妈妈对正焕的妈妈说:“正焕的运动鞋被同学抢了,你不知道吗?”

一脸错愕的正焕的妈妈这才看到儿子穿着很不合脚的鞋子走过。

妈妈走进正焕的房间,笨拙又努力地试着和孩子沟通,正焕却继续低着头,不予理会。

母子之间,仿佛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疏离又陌生。

妈妈满眼都是难过,她委屈地说:

“你知道我有多羡慕善宇妈妈吗?善宇什么都跟她说。

就算不是全部,你考虑跟妈妈说几样,以后告诉妈妈,好吗?”

正焕偷偷笑了一下,但妈妈没看到,只能失落地离开。

走到门边的时候,妈妈突然走回来,笨拙地抱了一下儿子。

她打开门准备离开的瞬间,正焕突然转过身说:“妈妈,给我买双运动鞋吧,我得弄丢了。”

这一次,正焕终于把封锁的心敞开了一点,妈妈也心满意足地笑了。

想解开孩子的心结,最重要的一步是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释放出来的爱和关心。

就像前面的子豪,因为父母的不理解,他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患上情绪式胃痛。

直到父母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孩子的心病是他们给的。

后来,父亲重新送了孩子一把小提琴,向他道歉。

收到小提琴的瞬间,他惊讶地看着爸爸,伸手摸着小提琴,脸上的阴郁一扫而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同频共振,意为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

和孩子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心声,戒掉无来由的辱骂和斥责,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心理学上说:“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

听见也是。

当孩子的心声被听见,情绪被看见,心里的伤口才会慢慢愈合,冰冷的家,才有温度。

印度作家泰戈尔有句名言:

“用铁锤无法开启的锁,唯有吻合那把锁的钥匙才能开启。”

很多时候,一些亲子矛盾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是源于父母拒绝倾听。

倾听恰恰是父母进入孩子心理世界的钥匙。

无论是否中听,都请去听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的姿态,能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眼里、心里永远都有他们的存在。

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给予他最恰当的帮助,也能激发孩子潜藏的无限动力。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明亮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下午9:32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下午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