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如何与孩子进行和谐的亲子沟通)
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地跟整个世界交流互动,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教育的启蒙场所,是孩子与成人沟通最频繁的地方。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最初,孩子饿了、尿了、热了、冷了会哭;慢慢到咿呀学语时,能用简单言语沟通;再大点会走路时,不仅会用言语交流,还可以用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等到上学年龄时,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沟通的形式和内容也愈加复杂多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抚养人,真的能准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并有效沟通吗?
显而易见,很多家长做不到,所以会暴露出好多问题,就比如常见的“不写作业,母(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么简单都不会,怎么养了你真么笨的孩子”,“哭哭哭,就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沟通问题呢,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情绪不稳定
就如婴儿期,孩子不同的哭声,音调高低,声音大小都代表不同的情感需求,如果母亲很有耐心,也比较细心,是可以判断出孩子的需求的,但是如果母亲烦躁又没有耐心,是无法体会到这些的,这时母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受阻,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受到影响。
2.父母不倾听
- 把评价作为事实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穿鞋子慢,就认定孩子是慢性子,磨磨蹭蹭做不了大事;看到孩子写作业发呆,直接就说“怎么总是拖拖拉拉!”或者“你猪脑子啊,怎么这么笨!”;孩子不小心踢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断定孩子是“破坏性”的孩子……类似贴标签的行为直接切断了孩子跟家人沟通的意愿,父母的不理解、不沟通换来僵硬的亲子关系。
- 要求太高
孩子4岁,要求孩子快速穿衣,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舞蹈考级了,自己也催着孩子学习舞蹈快点考级;上个月数学90分,这个月85分就是退步……,这些不考虑孩子主观能力、喜好和客观因素,直接采取拔苗助长或者“牛不喝水强按头”式的教育手段的家长,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孩子的话会有什么反应。
- 忽视孩子情感
忽视型的家长从来不在乎孩子的情感,认为管好温饱,供养上学已经非常伟大,所以孩子也不会产生任何沟通的意念,亲子沟通少之又少。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受害者,很大程度缘于家长平日不关注孩子,把孩子的表达相当于空气,有的甚至把孩子受伤认为是孩子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招致别人欺凌。长此以往,家长无视的态度让孩子以为没人能求助,所以一次次默默忍受,心灵和肉体屡屡被侵害。
保护型的家长,因为包办替代太多,有时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想法,认为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好,不会害你,耳熟能详的“有种冷是妈妈觉得冷”,还有个故事,孩子想吃冰激凌,妈妈强推巧克力,问孩子巧克力这么好吃,你咋就不爱吃呢,这种非投其所好,而是给己所要的行为,实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时间久了,孩子也不会尝试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教养方式不一致
爸爸说玩够了再写作业,妈妈说写完再玩,父母说不能多吃糖,老人心疼孩子频频拿糖等,当家中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 顺势而为,总会找人为自己撑腰,亲子间的沟通发生变形。
5.家庭关系不和
当父母情感不和,或者婆媳矛盾激化等情况出现,家中经常充满责备声、吵骂声,甚至殴打的行为时,家人对孩子投入的关心减少,孩子也会因为惧怕而隐藏自己的情绪,沟通越来越少。
所以, 要想实现高效沟通,首先家庭关系和谐、父母情绪稳定及教养方式一致是基础,相当于沟通的护行使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
1.认真倾听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倾听的5步法:听见,听进去,感受到,体会到(共情),听出
好多家长停留在前2步,虽然听到了孩子的话,但是没有感知孩子的情绪,没有站到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直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或者主观成见下定论。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是因为疼,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家长一句“男子汉哭什么哭”,非但没有安慰孩子,还进行说教,孩子内心是委屈的,如果大人回应说“宝贝,妈妈看见你摔倒了,是不是很疼,我觉得应该会疼,你还能坚持吗”,孩子听到后会觉得妈妈有在关心自己,懂自己,而且尊重自己,内心便产生力量,大概率也会坚持,若大人再加以鼓励,孩子会更有韧性,建立迎难而上得精神。
再比如,孩子上次考试全班第3, 这次第5,家长听到后直接就说“怎么退步了,是不是没认真学习,让把玩的时间多做几道题就是不听,一点都不上心!” 都没有给孩子留解释的机会,一刀切。如果让孩子先自己分析找原因,或者家长引导做分析(是情绪状态不好,还是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粗心等),同时家长给予情感上的认同,先认可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然后一起想办法改进,这样的处理方式下,孩子知道家长是接纳自己的,以后考完试也愿意并敢于和家人沟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若是直接否定或误判,亲子间真心话会越来越少。
2.就事论事,不贴标签,不做道德评价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距离成人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追赶上,大人要放低心态,以孩子的姿态跟孩子对话,多换位思考,多体谅,不要因为2 3的岁孩子吃饭慢,弄得哪都是就大发雷霆,或者直接包办,我们要给足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成长,让体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独立生活;一道题几次做错,可能是孩子知识点没掌握或者方法不对,大人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斥责打骂,鼓励孩子的每次努力,夸奖孩子的每个优点,哪怕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又认识一个字,会写一个词等。当我们语气温和地跟孩子对话,他们也会诚心相待。
鼓励下成长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即便长大后也依然乐意和家人分享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孩子会朝着大人关注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用积极正能量的语言引导孩子时,他们会越来越优秀。
3.诉求合理且明确具体
心理学中有个错误共识效应:指出人们高估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的倾向,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为自己说的别人都能听懂,也都能领会,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个实验,一人看乐谱打拍子,从25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选取1首表演,另一人看,然后从25首歌中选出对方展示的歌曲,人们都以为小菜一碟,命中率得有一半,结果命中率2%不到,比我们算概率得到的4%还要少很多。
所以我们平时心里想说的,说出来的,别人听到的,记住的,理解的,整个过程信息丢失率会达到百分之好几十,如果说的不明确不具体,可能沟通率为零。
这在亲子沟通中一样试用,比如妈妈说今天上午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一下,中午妈妈一看,地上的玩具还没有收起,瞬间暴怒,为什么不把玩具收起来,孩子懵了,你让我整理房间,床和书桌都干净整齐了,又没让我把玩具也收起来,这时的信息差成了导火索。如果我们把整理房间的标准说好,孩子兴许就能达标。孩子在玩手机,没写作业,家长气冲冲说“又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就知道玩!”,如果改成“看到你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没有的话,我们放下手机写完再玩哈”。一样都是希望孩子能完成作业,第二种方式是不是很柔和,更容易让人接受,孩子抵触情绪也不会那么大。
高效的沟通能增进亲子关系,友爱的沟通能赋予孩子能量,愉快的沟通也是亲子间的有力支持。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勤沟通,生活中用正向言语影响孩子,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教养方式培育孩子,让其能独立迎接整个世界。
想想我们工作都得执证上岗,但在教育孩子这种伟大的事业中,多数家长都是无证上岗,后来才慢慢摸索,其中之艰难可想而知。反过来,孩子又化身父母的老师,常常能给予大人灵感或者顿悟,让大人反思改变自己,让大人越来越强壮。
愿所有父母和孩子都满怀正能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