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怎样改正(对于孩子撒谎怎么教导)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因此,很多家长都把这个所谓的起跑线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定义在读书阶段,有的定义在孩子出生后的婴幼儿阶段,有的定义在妈妈十月怀胎的肚子里,更有甚者定义在夫妻的备孕阶段。
当然,这各个阶段的起跑线,都是父母为使孩子将来能成才,能出人头地,寄予孩子的一种希望,一分心愿。
其实,在孩子成长生涯中,如果我们非要给孩子的成长画一条起跑线,那么,
这条起跑线就应该是孩子离开校园以后,参加工作,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
而孩子的身上有无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恰恰是这个孩子能否赢在这条起跑线上的主要因素之一。
试想如果我们让孩子带着错误的习惯、错误的思维、错误的行为参加了工作(前一篇文章我分享了,孩子成长阶段的不良行为与其以后工作的关系),其后果可想而知:
必将出现同一个时间毕业,同样文凭,进入同一个社会,最后却干出了不同的成绩。
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犯了错误以后,面对孩子,家长应该这样想:幸亏孩子现在暴露了这个问题,现在发现了,及时进行解决一点也不晚, 如果让孩子把这个错误带到了将来的工作上,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再发生这样的行为,那就为时已晚了。
所以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而是要理智地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找出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孩子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和孩子一起在参加一年级新生的家校沟通会时,德育处主任在黑板上写上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学生,你有权利犯错,并有权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帮助。
此时有部分在场的孩子们感觉到很惊奇,自己还有这样的权利?,眼睛都睁得大大的,面面相觑,很多孩子都会转过头去看坐在教室后面的家长。老师对孩子们说:“给予学生犯错的权利这是法国的学生守则规定的”。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孩子说:“瞧瞧人家法国多好,还给学生犯错的权利”,有的孩子就会接话说,“嗯! 可不是吗,法国的学生过得好爽”。
接着老师又对孩子们说:“我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可以给你们犯错的权利,得到帮助的权利,你们要不要?”
现场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大声地喊“要”!
然后老师告诫孩子们:既然你们有犯错的权利,以后犯错了大可不必藏着、掖着,因为你们可以寻求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的帮助,爸爸妈妈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你们改正错误,但是得到他们的帮助以后,你们就应该及时改正错误。
参会的同学们都点头觉得是这个很有道理。
接着老师又在投影上呈现出了这样一句醒目的话: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同时也有权利批评和纠正孩子所犯的错误。
爸爸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们犯错的权利,但是爸爸妈妈也有权利批评和纠正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就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以后,也必须接受上级领导的批评一样,如果这位员工拒不接受上级领导的批评,不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他还能有工作吗?工作单位还会继续聘用他吗?
通过这简要的举例说明,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是谁犯了错误,都要接受批评,这就是现实。
我们要告诫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这个人他活着,无论是谁都会犯错误,包括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时候也会做错事情,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人别人是不会喜欢他的,是很难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的。
我觉得通过那次的家校沟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孩子从心里会感觉到犯错以后得到的不只是批评,还有帮助;
2、可以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让孩子不再害怕家长;
3、孩子愿意把犯错的原因、动机以及过程详细主动告诉家长:
4、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诚恳地接受家长的批评和建议。
通过这个家校沟通会让孩子明白了犯错以后得到的不只是批评,还有帮助,孩子的心理就会觉得很平衡,孩子觉得自己的身份以及地位与爸爸妈妈是公平对等的。心理上就不会觉得不公平,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委屈,因此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和反弹。
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之所以犯错以后隐瞒狡辩,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每次犯错以后,只会得到爸爸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与其被爸爸妈妈收拾一顿还不如不告诉他们。
因此家长要给予孩子犯错的权利,那么孩子犯错以后就不会隐瞒撒谎,就会坦诚地告诉爸爸妈妈事情的真相,就能够与爸爸妈妈推心置腹地交流,就会诚恳地接受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建议,并及时改正错误。引导孩子形成这个好习惯后,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融治的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
孩子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发生的事情与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社会阅历给孩子指点述律,让孩子对这个现实社会不再陌生。这样孩子就可以少走考路, 少犯错误,帮助孩子完成大学与现实社会的成功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