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14岁现象,父母再难也要陪孩子度过(14岁孩子发现父母做那件事)
在发展心理学中,14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易冲动、不听劝,对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 ,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情,越起劲儿对着干。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4岁现象”。
文丨铭非小贝
图丨熊猫办公
在多数父母的眼里,14岁的孩子,都长得和大人一般高了,该懂事、知是非了,对他们的很多叛逆行为不理解,总有种“这么大人了,怎么说都说不通呢!”的无奈。
其实,他们不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而是由于成长期的家庭教育、生理原因和外界环境影响造成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感知到丰富的情绪,却又受限于前额皮质的发育不成熟,无法拥有成年人控制行为的能力,认知经常处于混乱和矛盾状态里。
研究表明: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顾安全与否。该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6种行为特征:
1. 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意识增强;
2. 常将一些道听途说的观点当成真理,与大人争辩;
3. 有时候自信膨胀,有时候自卑怯懦;
4. 意志薄弱,适应性差,心理空洞易追星;
5. 出现消沉、颓废、麻木等不正常情感;
6. 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
不过,孩子的这个阶段虽然可怕,但也蕴含无限可能,处于可塑性很强的“造型期”。
只要父母做得好,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设置底线,理解接纳。
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对1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习惯通过指责纠正讲道理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更要提醒自己这一点。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更容易出现叛逆的“14岁现象”。原因很简单,小时候的他虽然顺从听话,但内在压抑了很多愤怒,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更容易爆发出来。
另外,父母也要借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达成不可越界的底线,比如:不主动参与打架斗殴、不寻衅闹事、不对任何一位长辈动手、 绝不做超出法律法规的事情等。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同时又感受到充分的被信任、被接纳、被理解,才会学会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多听多看、少批评。
很多父母都习惯于说教,却往往不太会倾听。孩子的话还没说完,一觉得不对就着急打断纠正,似乎这样就快速高效地解决了问题。其实,这反而是最慢最无效的方式,对孩子来说,他会觉得你根本就没理解他妄下结论,渐渐地就不愿意和你多交流了。
除了要多倾听,还要少批评。尤其是不要当着外人或者在公共场合指责孩子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如果觉得面子受伤会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即便是在家里,批评也要点到为止,给孩子留些自己思考是非对错的空间。
三、多正向激励。
现在的初中生,学业压力都很大,父母除了关注学习成绩外,也要多发现孩子身上的其它闪光点,比如勇敢、责任心、创造力等,多正面鼓励,会激发孩子的积极动力和强大自信。
四、自我提升和成长。
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家长如果有以下4种心态,也是需要及时调整和成长的。
1. 认为这个叛逆的孩子是来折磨自己的,受害者的心态;
2. 对叛逆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完全失去或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3. 因为孩子的问题疲惫不堪,陷于绝望,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4. 认为孩子出现叛逆等行为,是自己教育的无能和失败,挫败感强。
如果父母有以上心态的出现,建议去学习和提升自己,通过自我的成长,来带动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