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线,马甲线,可能连着我们的健康线吗(人鱼线,马甲线,可能连着我们的健康线嘛)
8月15日,《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 (2015)》在湖北宜昌正式发布。“报告”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进展。作为其中一大看点,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这个新闻看上去颇有些奇怪,不过如果你身处其中的话,就很容易理解背后的原因了。我也经历过这个过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看起来环境的变化不大。我从小到大都热爱运动,但是这种热爱到了高三被狠狠地遏制住了,体育课纷纷改成了自习课。到了大学,按说有了足够的时间运动,但你惊讶地发现你的运动习惯已经被惰性给替代了,动不起来了。而那些本来就没有运动习惯的同学,想让他们突然爱运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次报告显示中学生的数据在逐步回升,我想应该得益于这几年国家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学校的体育课得到了保障。但我总觉得在这一系列数据中,少了一样东西,就是活力。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被动的,过去体育课上自习是被动的,现在体育课回归也是被动的,学生缺少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去拥抱运动,所以到了大学,外在的驱动力没有了,素质就又下来了。看上去我们有政策,有投入,也有效果,甚至我们在大学生运动会上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谁都知道,这些大学生里面,有着太多的专业运动员了。所以说实话,这个数据背后的状态,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体育特长生,这些学生是学校特招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在校际运动会上获得成绩。他们和普通学生之间有着某种疏离感,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从我们中产生的,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专业化的道路,进入学校,更像是某种分流。也因为这样,尽管我们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大学联赛,但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却总是找不到与有荣焉的感动,总感觉并非我们在赢得比赛,而是别人替我们赢得比赛。于是我国的学生运动员,不像是金字塔型的,而像是空降兵型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结果仍然是被动的,都安排好了,你不必参与其中。
在同样的联赛里面,让我们来看看完全不同的内容。前些日子写北大清华争抢生源,谈到了欧美的很多大学都是“世仇”,比如牛津和剑桥,比如哈佛和耶鲁,比如北卡和杜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大学解决仇恨的主要办法是体育比赛,久负盛名的牛津剑桥赛艇就不用说了,前几年还被北大清华山寨过。在美国,各种篮球联赛、橄榄球联赛、棒球联赛都成了敌对大学灭对方气焰的最佳场合。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北卡和杜克的篮球对抗。大学联赛有这么火吗?那得看谁参加,乔丹、卡特、希尔、布泽尔、巴蒂尔……这些人都是来自这两所大学。“我想告诉全世界,除了科比、詹姆斯等少数人,几乎所有的篮球巨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谈到大学联赛时,“魔术师”约翰逊如是说,“而我,当然也是其中一员。”
NBA每年都要停赛一天为一个业余比赛让路,就是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决赛。去年的那场决赛,居然吸引了将近8万人到现场。比赛不是在正规篮球场进行的,而是在一个改造后的橄榄球场,目的就是为了容纳更多观众。就是这样一场业余比赛,每年能够收获8亿美元的转播合同,球票被炒到3万美元,奥巴马总统连续6年预测比赛结果,据说他们还打算把常规赛办到中国来。
美国人为什么热爱大学联赛更甚于职业比赛,因为这是“自己”的联赛,它落实到每一个州,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家庭,直到每一个少年的内心。这里没有外援加盟,这里没有商业赞助,这是业余的、全民参与的、更接近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赛。或者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体育所缺少的那种内在的东西。这种缺失可能不仅仅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它更来自于文化,来自于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当文学家们赞美古希腊精神的时候,艺术家们也在赞美古希腊的体魄。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赞美,在人本主义中形成伟大的交集,强调人的价值,来对抗神权。而这种对身心合一的完美人格的塑造,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目的。在欧美大学教育看来,诸如勇气、毅力、协作,以及审美和荣誉感,不是能够通过课本教育出来的,它需要人们参与其中,而体育则是最好的载体。要知道,让中国留学生们心向往之的美国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