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脏话的人该感到羞耻吗图片(不说脏话的人该感到羞耻吗英语)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小学五年级或者是六年级的时候,我跟坐在我后边的女生吵架。原因早就忘记了。
只记得她骂我一句,我就重复一句回骂她。
直到最后她受不了了,说:由XX,你能不能别跟着我学?
我回:不能。
她大概也觉得这样没意思吧,就不再理我了。
当然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样不合适更不地道。
后来上了中学,虽然还是没学会骂人,但爱抬杠如我,大概是为了跟人争论不吃亏,学会了讲(歪)理,得了“骂人不带脏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价。
——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好自豪的,犀利背后很可能就是刻薄。
那个杀马特非主流横行的叛逆期,我最高限度就是学会了一个字“靠”字来表达自己的惊讶。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不过是“cao”的变音,也不再说了。
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跟烟酒需要戒一样,当习惯了某种表达,就不再是想不说就能不说;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控制它脱口而出,进而控制它下意识地就出现在头脑里,更要找到合适的词替换它。
我大概是有一点语言上的洁癖。这本来没什么不好;我不说,但也不管别人说不说。
有些词汇,比如“真特么”虽然也是脏话来的,但大多时候都只是一种程度词。有些人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所以习惯用来加强语气,这种情况更不必跟人较真。
可现在为了表现个性,为了反对政治正确,网络上开始充斥着“XX婊”、“贱人”、“贱货”、“Low逼”这些词汇。这些词里带着的是强烈的谴责和批判意味。
有天看到群里聊天,有人说就喜欢脾气火爆爱撕人的博主,讨厌那种岁月静好的“文艺婊”,太虚伪。
现在一众靠着骂人吐槽走红的网红也印证了人们这种偏好:擅长给人贴上“婊”“贱人”的标签去讨伐,往往会被赞真性情。
而与之对应,你不说脏话,你温和,突然就成了装,成了虚伪矫情,成了没有真性情。
我们都是从刚认字就开始学习优美的古诗词。但现在我们在网络熟练运用着这些没有丝毫美感甚至充满戾气的词汇。
甚至有些词汇已经正常化。“逼格”我还能想到可以用“格调”这个正常的词汇替代,但“装逼”我已经完全想不出该用什么词替换掉来抵抗这种语言的粗俗化。
最初这些词只是出现在论坛的帖子和文章下边的评论里。后来博主和作者们开始尝到好处,标题和文章用词都越来越暴戾无下限。
写出《致贱人》一篇涨粉20W的咪蒙教人怎样才能写出阅读量10W+的文章,说: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你不适合。
确实,理性的声音再难发出。即使发出,被曲解,被无视,也是它们的主流命运。
甚至持有对立观点的两个阵营里,你质疑其中一方的逻辑,就会被不容辩说地归到另一方阵营。
不需要中立,不需要客观,更不需要理性。人们只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和观点,甚至容不得一两句质疑。
而给别人贴标签是划分阵营最方便的方法。
尤其是“婊”,它几乎可以跟一切词汇组合,“圣母婊”、“心机婊”、“绿茶婊”、“过来人婊”……只要你觉得有人或者有事让你不爽了,加上“婊”去“撕”就好了。
越是沉浸在这种新语系中狂欢的人,就越是懒于思考,不会去想那些被轻易贴上标签的人和事在标签背后的本质。
偏见是不平等的起源。这种带有标签和侮辱性质的新语系的泛滥却是在加深偏见。
记得胡适举过一个例子。当有贼来偷东西,不是简单送去警局了事,而是想到他为什么会做贼?为什么是他偷窃而不是我偷窃?想到偷窃是社会的驱策还是个人的堕落?这样才能促进更有价值的思考。
同样,当遇到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不是简单给人贴上标签去讨伐,而是试着去分析表象背后的缘由,才能促进个人智识的成长,这么做的人多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偏见。
我想不是温和的人不适合写文章,而是温和因为不能借着煽动情绪造成读者自发传播,所以想造成同样的影响力,需要的是更强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而现在写字的门槛如此之低,毒舌和偏激成了很多写作者的吸引眼球的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开始写字以来,最开始给别的平台写稿,也一直在被说:你再改一改,改得煽动性更强一些。结果改出了一些自己现在都不想看的东西。后来有出版社编辑找我出书,讨论风格的时候,有个编辑说你可以写毒舌风格的。
几乎每个写字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风格最受读者欢迎,很多写字搞传播的人也都把《乌合之众》奉为圭臬。
其实我也有很情绪化的时候,甚至是不平,愤怒这种强烈的情绪。我也知道借着有情绪写出来肯定有跟我类似经历,类似情绪的人可以得到共鸣。然后呢?煽动起情绪,甚至仇视,收获了阅读量,就达到目的结束了吗?
我们都知道,这样什么也改变不了。真正能改变现状的是,透彻的思考、分析以及行动。
说起来,现在的真性情和个性真是廉价,在网上贴贴标签骂骂人就是了。打嘴炮从来都是最便(biàn)宜廉价的方式。
“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用来形容缺乏行动力的人的,用来说那些到处给人贴标签传播暴戾情绪的人也挺适宜。
我在办公室见过有人私下里骂领导骂同事骂得酣畅淋漓,却不敢对上司的动手动脚表露出丝毫不满;
连写出《致贱人》的咪蒙也说自己在现实中就是个“怂逼”;
但我也在学校见过文文静静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却在遭受教授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威胁后,向校长反映情况,为自己争取权益;
当然也见过平时满口脏话的人为别人打抱不平,却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脑后……
有些东西只是给别人看的,比如跟风说说脏话表现自己的“个性”;但真正的个性从来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实际做了什么。
记得世相跟咪蒙针对“偏激”讨论的那三篇文章,咪蒙最后说:真正的宽容,是连偏激也可以宽容的。
我想说的是,我温和,我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我肯定一切,更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观点。
假如你跟我一样反感“立场鲜明”地贴标签讨伐异己,却对别人“没有真性情”的断言不知如何辩驳;假如你曾经跟风“鉴婊”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刻薄;假如你跟我一样期待更多理性的声音,那我写这篇文章就有那么一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