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之前,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三岁小孩要教他哪些常识)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孩子三岁以前,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
语言表达、行为界限、亲子沟通、安全感、信任感、生活独立能力、各种认知能力…父母任重道远。
常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内还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三岁,作为父母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
携程亲子园、三原色的虐童猥琐事件,更是为我们敲了警钟。
孩子一次次被摧残,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就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孩子三岁后便离开我们的视线,开始融于集体生活,我们无法跟随孩子,也无法每时每刻监督他们,更无法监督与孩子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人。
我们能做的只有教会孩子一些东西,让他明白一些道理。
人总有侥幸的心态——这样的事情只是概率问题,不一定会发生在我家孩子身上。
然而悲剧和伤害,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
每个父母都该为孩子提前做4枚避雷针,放进孩子的成长口袋里,防身防害防坏蛋。
0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切逾越亲子关系的规则和教育都是空谈,特别是三岁以内的孩子,好的亲子关系意味着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原色里对孩子说过一句很惊悚的话:
“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到你的家里,你说什话做什么事,我都知道。”
作为成年人听到这句话时都会毛骨悚然,何况是年仅几岁的孩童。
如果孩子内心没有足够多的安全感,对于三四的他们来说,这句话的威慑程度是多么的可怕啊。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作者戴维对女儿说:“任何时候,如果遇到了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任何时候,你给我打电话,我一定会赶到。”
如戴维所说,女儿在成长中遇到任何事她都会跟爸爸说,有时候是面对面沟通,有时候是通过电话交流。
戴维这么做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想通过这些回应告诉女儿,爸爸永远是你的后盾。
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一块重要基石,是孩子适应与融入社会,充满信心的生活与学习的前提条件。
有很多父母说孩子跟自己不亲,不愿意向自己吐露心理话,终其原因是亲子关系里的安全感出现了问题。
将孩子留守老家,平时陪伴孩子甚少,缺席孩子的成长…这些都是影响孩子安全感构建的因素。
一个从出生便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他的亲子依恋对象就是爷爷奶奶,他的安全感获得也来自于爷爷奶奶。
这其实是一种亲子依恋对象的错乱,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4月—3岁是孩子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形成的的最关键时期。
如果孩子在这期间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他就能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
否则就如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已写过一篇《错过2岁亲子依恋期,再好的妈妈都没用》。1
02 性教育启蒙
中国是内敛的国家,尤其是对于性,更是难以启齿避之不恐。
女儿2岁时我告诉她身体的器官名称,这是乳房,这是屁股,这是阴道。
孩子爸爸在旁边听的尴尬癌都要犯了,孩子入睡后,我们还展开了一场对性教育的争论。
先生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需要性教育。
他跟大多数父母的态度一致,谈性色变。
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性教育还包括了教孩子认识身体,认识器官名称。
而对于0-3岁的幼儿,认识身体器官,明白哪些是隐私部位,这是最基本的性教育。
设想一下,你将来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身体器官,孩子会是什么反应,他会觉得这很神秘甚至觉得羞耻。
而你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讲身体器官, 他不会觉得有什么,这与他知道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手是一样的态度。
曾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被老师性侵之后,回来跟妈妈反应说屁股痛,她妈妈以为只是上火或者便秘引起的不舒服,听听就过了。
后来的几个礼拜里,孩子反反复复一直说屁股痛,直到有一天这位妈妈给孩子洗内裤的时候发现了血迹,仔细一盘问才知道了真相。
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体部位,那么妈妈就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这就是性教育的失败。
这几年儿童性侵事件频频发生,而数据中的显示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对于儿童性侵者:
90%以上的儿童性侵者都是家人或熟人,且几乎都是男性。
30%是孩子的亲戚,他们可能是家庭中的男性长辈、或年长的表兄弟;
60%是孩子熟悉的人,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课外班老师、教练、保姆、其他孩子的家长等等。
只有10%是陌生人。
看到这些,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什么?
● 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 告诉孩子身体哪些部位是不能被别人触碰,触碰别人的这些地方也是不可以。
● 教会孩子说“不”,一切让孩子不舒服的事情,孩子可以拒绝。
● 借助性教育视频或者绘本,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性,推荐《小威向前冲》,绘本视频都可。
● 父母不要对光着身子的孩子,调戏“羞羞脸”之类的话,这只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逗大家开心的事。
● 毫无避讳的回答孩子关于性别身体的提问。
● 不要以恐吓式的方式告诉孩子,这这这千万不能给别人触摸。
● 告诉孩子遇到任何不舒服的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说。
03 学会语言表达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标志。语言能力表达强的孩子,理解力也会比同龄的孩子更强,还会更加的自信。
很多孩子沉默寡言,并不是胆小,而是缺乏语言的表达。
带女儿上早教时,遇到一个很内向的小女孩娇娇。道具被别人抢了,她只会呆呆的站在那里看着,自己被其他小孩推倒了,她就默默的爬起来。
与娇娇妈妈交流时,她表示对女儿的内心很担忧。
我想让女儿过去跟娇娇玩,可女儿过去不到五分钟就回来了,她跟我说:“妈妈,我跟你玩吧。”
原来两岁半的娇娇还不怎么会说话,只会跟在小朋友后面学着他们的样子玩,上课45分钟,我基本也没怎么见她开口说话。
按照语言能力的发展,两岁半的孩子已经能说出简单完整的句子了,譬如“姐姐要吃苹果”,也能回答层次较高的问句,譬如,“用什么来画画呢?”
而对于娇娇,这些都用沉默表达。
我问娇娇妈,她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她说:“基本上差不多,平时都是自己带,所以对娇娇的需求都了如指掌,她撅个嘴巴啊啊几声,我就知道她想要什么了。”
三岁后孩子即将脱离妈妈的身边奔赴幼儿园,与小朋友老师过集体生活,按照娇娇的语言进程,沟通顺畅怕是比较麻烦了。
如果表达力缺乏,孩子极有可能在幼儿园会“憋屈”一整天,尿裤子、需求被忽略、哭闹…
如果遇到一些被欺凌或者类似于幼儿园异常的事情,她也没办法向父母清晰表达。
语言表达力匮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女儿的语言能力在同龄的孩子中属于偏快一类,每次遇到街坊领居见她口齿清晰,都问我是如何教他说话的。
我细细想来,好像并没有特意的去训练过她的语言能力,如果说的上来的方法,可能就是绘本阅读和亲子沟通。
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开始接触绘本,那时候我几乎每天坚持给她念几本,可能是这样日积月累,熟悉了一些词句,进而辅助推进了她的语言表达。
对于亲子沟通,我做的比较多的是平时生活的对话交流。譬如,我洗衣做饭的时候,我会跟她讲我正在干嘛,现在做的这个菜叫什么,也会邀请她帮忙收拾衣物,让她指认哪些衣物是爸爸的哪些衣物是妈妈的。
她两岁多我恢复工作,下班后我会在临睡前或洗澡的时,跟她聊白天发生的事,比如,我会问她,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啊?去哪里玩了?在哪里捡的树叶?…
在我看来,语言并不是刻意训练,而是在自然而然中交流所得。
04 生活独立能力
独立的孩子立事早。
同样三岁大的孩子,有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什么都能自己动手。有的孩子却像个未断乳的婴儿,凡事都要父母帮忙。
想起《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的女儿米雅。三岁半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上幼儿园第一天就被老师退学。
米雅入园那天马雅舒哭成泪人,从米雅第一天被退学来看,马雅舒的焦虑也不足为奇了。
作为妈妈,她深知女儿在生活能力上的欠缺,但她又无能无力,所以只能跟着女儿一起焦虑一起哭。
事实上,米雅被退学后马雅舒仍旧狠不下心来,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就连穿裤子这样的事,她都能妥协于孩子,当米雅说我不会拉裤子时,马雅舒先是坚持了一会,最终还是帮米雅拉上了。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的不像样到井井有条,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我看过了,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不去尝试动手,他永远学不会独立。
独立并不是要求孩子多么要强,而是在离开父母之后,他任然能井然有序的生活。
这种秩序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充足的孩子,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解决,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妥协。
所以,在孩子还未不入幼儿园时,父母要逐渐的放手让孩子学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洗脸、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独立上厕所、独立睡觉等等。
05
都说做父母后就变的玻璃心了,受不起惊吓,受不起担忧,看见负面的新闻就代入感十足,常常把新闻里的受害者置换成自己。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互联网的存在,我们的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国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能通过一个巴掌大的手机屏幕知晓。
那些触目惊心的,那些挑战人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再只出现在电视里。
作为父母,比起养育孩子的焦虑、社会舆论的焦虑,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击垮。
父母是孩子的顶梁柱,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守在电脑手机前,指责社会批判机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怀里的孩子,认识一些事情,懂得一些道理,让他们能避开伤害,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