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的)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场景,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上演。本来一个小时的作业,非得磨蹭到深夜;洗个漱也要催好多遍才动弹。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到底为什么孩子会磨蹭?
首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孩子自身感统能力不好,身体感知能力差,他在完成某些事情时,不能高效地调动自己的身体,大脑不能协调地支配身体做动作,就会导致拖拉磨蹭了。
比如穿衣服磨蹭,这跟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不好都有关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对症下药”。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那就要在打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高孩子的写字效率、手眼协调能力、视知觉能力等。
当然除了感统能力不好这方面,下面这两点,家长也要注意。
缺乏计划性,时间管理能力差
本来定好了9点出门,可孩子偏偏磨磨蹭蹭,耽误了行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做事磨蹭,是他对自己的活动和安排缺乏计划性,管理时间的意识不明确。
他不知道自己大概要用多长时间完成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等活动,对时间的评估和概括能力比较弱,就会慢吞吞了。
这跟家长日常缺乏锻炼孩子的时间概念有关系。
3、4岁的幼儿对时间的认识,通常要结合具体的事物,效果才更好。比如“天亮了,现在是早上,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来,我们也要开始一天的学习咯!”
当孩子到了5、6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慢慢理解较长的时间阶段,比如一个星期有7天,一个月有30天之类的。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认识时间的能力,这样他才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
切记千万不要随意催促孩子“你给我快点,别磨磨叽叽!”时间长了这种消极语言根本起不到作用。
- 时间规划小技巧:
准备圆形钟表,最好可以带孩子手工画一个钟表,让他对时针、分针和不同时间的长度有个真实感受。
家长先引导孩子熟悉生活中的时间。比如下次约定出门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们计划10点出门,你自己收拾好衣服和书桌,大概用10分钟,妈妈打扫房间大概用20分钟……”
并把钟表上20分钟、10分钟的时间间隔,圈给孩子看,让他有更直观的概念,这样他慢慢就对时间就有了管理和计划的能力。
对事情没有兴趣,缺乏行动动力
这种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
担心艰巨的工作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逃避畏惧、踌躇不前。
孩子也是一样。当面对一个超过自身能力的学习或者其他任务时,他的大脑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尤其是当他还不具备很好的自控能力时,他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渐增加。
心理学上,对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进行了三种划分。
舒适区:在已经掌握的能力范围内。
学习区:觉得有一点难,但踮起脚尖就可以够到。
恐慌区: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所以如果孩子干一件事反复拖延,很有可能就是他自己感觉发怵,进入了恐慌区。此时更不能一味地催促孩子了,反而会加深他的畏难情绪。
- 提高动力小技巧:
面对困难的任务,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化大为小,拆解任务。”把任务难度拆开,让孩子从恐慌区进入舒适区,一步步获得胜利。
另外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把“困难的任务”变成“孩子的需求”。
比如你想让孩子收拾玩具,如果你说“宝宝记得把玩具收拾一下哦”,他肯定会无动于衷。
因为这是你的需求,而玩具收不收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不会主动思考这件事。
那下次你可以先抛出一个“诱饵”,然后把收拾玩具当成实现“诱饵”的障碍,比如:
你:吃完饭咱们去广场上玩儿哦~
娃:耶!我要去!
吃完饭后,你故意磨蹭时间不动弹,孩子会询问你的原因。此时你说:妈妈还有很多家务要做,收拾玩具、打扫房间…
一般情况下,孩子就会着急地说:我来和你一起收拾!
这样把需要完成的事情,与孩子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他就会主动要求着做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身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陪伴孩子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