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说是神经病(被自己的妈说神经病)
《妈妈,你真好看》播出两期,节目中多才多艺自信闪耀的妈妈们令人折服,每一位女儿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妈妈呐喊助威,节目组安排了20位妈妈参加面试,女儿们对妈妈们的态度大多是崇拜或宠爱,只有一对母女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首先是妈妈出场,她走了一小段的台步,外表和步态看起来都很不错,场下的女儿们欢呼声不断,她却说自己“非常的自卑,感觉跟以前差别太大了。”
主持人李维嘉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班主任胡兵眼里也满是困惑,这位妈妈就算不够“完美”,可也跟“自卑”搭不上边啊!而且她的眼神其实很坚定,完全不像是自卑的人。
随后女儿出场,母女俩的装扮如出一辙,但是妈妈却紧张了不少。妈妈说女儿经常会批评自己,说自己没有品位。台下的各位妈妈都表示,在化妆间听到了女儿批评妈妈。
对此,女儿认为,自己和妈妈之间是有代沟的,这次来参加节目是让她不要“小家子气”。在之后的环节中,女儿给妈妈拍照,妈妈选了一张照片,女儿否定说:“神经病!这怎么可能!”
全场哗然。她的表现,与其他女儿的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
节目中第一个出场的,是李斯丹妮的妈妈。看见妈妈出场,李斯丹妮激动地大声欢呼;在妈妈紧张地说不出话时,她马上出声安慰。
在妈妈自信地侃侃而谈时,她贴心地在一旁举着话筒;在刘雯提出跟妈妈一起走台步时,她立刻鼓励妈妈:“哇,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而在妈妈的意见和她不一样时,她也是尊重了妈妈的选择。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孙千,她的妈妈是全场最害羞、最紧张的妈妈。孙千希望妈妈能更自信一点,因为妈妈“挺可爱,也挺好看的,希望她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因为妈妈紧张,所以孙千一直在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选择拍照的道具时,孙千说:“你选自己喜欢的就好。”妈妈果然也慢慢地放松下来了。
刘芸称呼妈妈为“最美的小罗姐”,杜若溪希望妈妈能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高光时刻”,蓝盈莹认为妈妈的表现非常“完美”,宋妍霏看到妈妈跳舞深受感动,卢燕也说自己是因为女儿的鼓励才重返舞台。
女儿们都在鼓励妈妈,相比之下,打压妈妈的女儿和失去自信的妈妈,就显得非常突兀。
1. 总有人喜欢“打压”别人
女儿的表现,让其他妈妈们忍不住说:“女儿在打压她妈妈。”所谓打压,就是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进行打击和压制。
有的打压是有意识的,比如恋人之间有意贬低对方、同事之间拉帮结派;有的打压是无意识的,比如父母想要控制子女、成年子女“看不上”父母。
所以大家不免有疑问——如果真的发现了对方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指出问题或者给予帮助,而是要贬低对方呢?为什么总有人想打压别人?其实这位女儿的表现也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1)以自我为中心
女儿和妈妈一起参加节目,女儿认为是“带妈妈出来看看更大的世界,让她不要小家子气。”在妈妈对照片提出了意见时,她毫不留情地说:“神经病,怎么可能!”不难看出,女儿的看法都是非常主观、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她根本没有顾及妈妈的感受。
而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是“自恋”的表现,自恋不是说觉得自己最好,而是习惯维护自己的利益,忽略别人的感受,把自己当做一切的中心。而自恋的人,潜意识里会通过打压别人来抬高自己。
2)不会反省
节目中,维嘉忍不住问这个女儿:“你觉得妈妈的不自信,有很大程度是源自于你吗?因为你一直在说她搭配不好看,买的衣服小家子气。”而女儿却强调母女俩三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维嘉说:“那也不代表过得好啊!”女儿却不太在意:“就还可以吧!我们不争论就没话讲了。”维嘉还试图替妈妈说话,可是女儿却说:“我觉得我妈也挺享受这种感觉的。”
喜欢打压别人的人,总是缺乏自我反省,甚至在别人指出了问题之后,也会拒绝去思考,这其实也是一种“自以为是”。
3)缺乏共情能力
这位妈妈真的觉得和女儿的相处没有任何问题吗?维嘉问她:“你享受(这种感觉)吗?”她先是看了女儿一眼,然后说:“还可以吧。可能还是我做得不够好,要是好的话,她不会批评我。”
妈妈已经彻底失去了自信,而女儿浑然不觉,还在一边笑得开心,因为不关注妈妈的想法,所以她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2. 经常被“打压”会有哪些影响
节目中的这位女儿,看起来好像只是习惯性地喜欢“泼冷水”而已,但是长期的冷水泼下来,已经对母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说自己“这两年失去了自信”,刘雯和胡兵都忍不住问:“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其实没发生什么,只是她退休了,和女儿一起生活了而已。而两年的打压,已经足够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彻底失去自信。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说话“很难听”的家人,可能是讲话很“直接”的朋友,可能是嘴巴有点“损”的亲戚……
他们好像没什么恶意,只是把“故意贬低”当成了习惯的交流方式,还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我是为你好,才会指出你的问题,我是在提醒你,只有我才会告诉你真话。
这种看似影响不大,但是又持续不断地打压,首先会让人快速地丧失信心,然后改变这个人的行为和认知,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人或动物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马丁·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觉得无能为力,不管做什么,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就像这位母亲,在舞台上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要看一眼自己的女儿,被女儿否定,她也觉得是自己有问题。
很明显,她没有独立做决定的自信,所以希望从女儿那里得到“指示”,在被否定之后,也是默认自己不够好,干脆放弃了反抗的想法。
经常被打压,会让人失去对成功的渴望,会让人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会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彻底失去信心。
3. 如何摆脱别人的“打压”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这个妈妈一开始的时候不反驳女儿的话?为什么有人能接受别人持续的打压?
其实这还是与人的性格有关。容易被别人打压的人,往往是做事认真负责,并且性格随和的人,他们也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
他们会努力去做“正确”的事,会想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会温和地对待别人而不会拒绝,会努力避免“撕破脸”。
所以被质疑、被贬低、被嘲笑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我做错了?”这就给了别人打压他们的机会。
任何一种感情的基础都应该是平等和尊重。不管是父母亲人,还是同事朋友,健康的关系一定是正向的,是快乐的。
如果在某种关系中,我们体会到的不是正向的快乐,而是消极的情绪,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反思这段关系了。
那么如何摆脱别人的“打压”呢?
1)尽可能地远离打压自己的人。谁让自己不舒服,就离开谁,这个办法永远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如果不能彻底切断联系,也要减少见面的次数,不给或少给对方打压自己的机会。
2)多交朋友,多方听取意见。我们生活里不是只有一个可信的人,在对自己产生质疑时,不妨从多个渠道听取意见,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
3)自我关怀。如果不能从别人身上得到帮助,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关怀。如果没有交友的环境或是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也可以写信给自己,对自己倾诉,缓解情绪。
4)坚定信念。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学会反驳,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我们要学会相信自己,而不是盲目地陷入自我怀疑。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摆脱别人的打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想对那些受到过别人打压的人说: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即使你不想改变别人,也别轻易让别人改变你。
还想对那些习惯了打压别人的人说:无意识的伤害也是伤害,如果你真的爱她/他,就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