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妈妈说脏话,妈妈应该怎么处理(孩子说脏话的解决办法)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过年这几天,二宝迷上了“屁屁”和“粑粑”。
还不到三岁的的他,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些“脏话”。
每当从他嘴里蹦出这些词儿的时候,大宝总会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就连大人们也忍俊不禁。
而小宝看了大家的反应,不仅不收敛,反而更加兴奋,乐此不疲。
小孩其实分不清哪些话是脏话,他们开始用语言试探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对那些能够引起外界高度反应的语言特别感兴趣。
而大笑和训斥无疑都是“高度反应”的一种。
想要孩子远离脏话,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有些脏话直接忽略就好
很多孩子从三岁左右,就会开始暴露说脏话的“恶趣味”,这是跟孩子的生理发展紧密联系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从“肛欲期”往“生殖器期”发展的阶段,他们实现了对大小便的控制,并从这种掌控中获得力量感和成就感。
所以他们会很“看重”自己的排泄物,甚至会觉得那是一份作品,值得珍藏。
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这个阶段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当迅速提升的表达能力,碰上了强烈关注的事物,结果可想而知——“屎尿屁”不绝于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得当初大宝刚学会如厕的时候,就曾经对着自己的便便由衷赞叹:
“妈妈,你看我的粑粑多漂亮,快拍下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满嘴“屎尿屁”的阶段,他们会在生气的时候,大喊:“臭屁,臭妈妈,臭粑粑,屁东西……”
他们也会开心地分享关于“屎尿屁”的一切。
哈哈大笑或者刻意阻止,都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最好是淡化处理,不做理会,或者转移注意力。
我曾看到网友分享了一个很好用的办法,当妈妈听见女儿说“妈妈,你就是臭粑粑”的时候,装作没听见的样子:
“什么?你说的我没听见,但是你可千万不能说:大南瓜!”
结果孩子一听就来劲了,一直“大南瓜、大南瓜”地叫个不停,过一段时间,她自然就不把“屎尿屁”放嘴边念叨了。
如果已经淡化处理,但孩子还是对此津津乐道,请不要抓狂,更不要呵斥。
“屎尿屁”从小孩嘴里说出来其实无伤大雅,它们甚至可以成为孩子融入同龄人圈子的“秘密武器”。
我就曾在早教中心见过两个彼此不太熟悉的小孩,从“臭粑粑”话题切入,最终打成了一片。
只要大人不给予特别的回应来进行强化,“屎尿屁”型脏话最多2—3年就会自动消失。
“堵”不如“疏”,教会孩子正确表达
我们对孩子说脏话的担忧,大多是因为脏话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杀伤力。
要么伤了别人,要么让自己掉价。
比如孩子喜欢说“死”。
著名主持人王小骞就分享过她每天被女儿“花式弄死”的经历。
她的女儿早早三岁多的时候,生气时会说:“爸爸(妈妈),你去死!”;
玩游戏时,会一边咯咯笑一边说:“妈妈,我要踢死你,抽死你,踩死你……”;
更有画面感的是,她还曾对爸爸说:“我要把你的眼睛抠出来踩碎!”
很多家长听到从孩子嘴里蹦出这样的狠话,会立刻炸毛:现在不把你收拾了,以后还管得住么?
于是要么训斥一番,要么直接上手。殊不知,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孩子可能只知道“死”这样的字眼很有威力,但并不知道具体的含义。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孩子在3岁左右会经历一个“诅咒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初步体验到了语言的威力,特别喜欢用语言攻击别人。
有一些比较负面的、有杀伤力的词汇,是孩子在这个特殊阶段才会使用的。
但是家长的激烈反应,会强化孩子的记忆。可能原本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的词汇,反而这样被巩固了。
第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说,我就越要说。
所以,处理孩子说狠话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不跟3岁小孩一般见识”的心态。
我们可以平和地去跟孩子解释一下“死”的含义是什么,告诉他这样说会伤害到别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孩子语言诅咒背后其实是情绪的宣泄。
比起简单地说“不可以”,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她的情绪为何会变得激烈,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我们还可以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表达情绪和需求的词汇,比如:“我很难过、我很愤怒、我希望你能帮帮我”……
这样,当他们情绪爆发或者诉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能够准确地表达,而不是只会说狠话了。
有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喜欢说“卧槽”,就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知道‘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
“就是好朋友很久不见的意思呗。”
妈妈点头:
“以后你见了许久不见的朋友,你是说‘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还是说‘卧槽,好久不见’?”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
“原来不觉得,现在才发现‘卧槽’好粗俗。”
很欣赏这位妈妈的做法,教会孩子更好、更有力量的语言,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脏话的不妥,他才能真的停止。
弄清楚脏话的源头在哪里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曾被人戏称为“脏话教科书”,但是多年来一直受到青少年的热捧。
这不仅仅在美国如此,这本书销售的各个国家,都是如此。
世界各个语言体系中,都存在脏话。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脏话,文章中说,全世界的脏话,在发音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音节特别短,元音特别重。
正因为这个特点,脏话特别能带给人力量感。
尤其对男孩来说,脏话既是一种表露感情的工具,又扮演着形成小团体所需的隐秘暗号的角色。
《养育男孩:实践版》一书告诉我们: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语言像传染病一样,“传染”速度很快。所以在幼儿园,一个班五十人里只要有一两个孩子说脏话,其他的孩子学会说脏话就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
这样的脏话不会因为家庭语言环境特别好,或者父母采取“视为不见”的消极处理方式,就能自动消失。
事实上,即便家长下了禁令,也可能很难彻底改变孩子说脏话的行为。
了解孩子说脏话背后的原因,其实更为重要。
第一,反省家中的养育环境。
樊登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统计数据,孩子语言中平均有95%的词汇来自于父母。
有的爸爸喜欢一边玩游戏一边骂脏话,那么孩子学会说脏话就是迟早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管好大人自己,而不是去教育孩子。
第二,了解孩子接触的外部环境。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说:
“孩子说脏话,绝不可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一般来说,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源头。”
如果不是在家里,那么家长就要警惕:这个源头究竟在哪里。
广东东莞曾有一名小学家长,发现自己8岁的孩子脏话频出,于是他在孩子身上放了录音设备,发现孩子的语文老师经常在班上辱骂学生。
数天内的多段录音中,老师对学生说出“蠢货”、“垃圾”、“神经病”等诸多侮辱性话语。
当然,外部的源头有很多,除了在老师身上,还有可能是同学、影视剧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我们家长都要耐心地询问和观察,搞清楚来源,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能够从源头制止当然最好,如果不能,我们也应该清楚地告诉孩子:
讲脏话的人或许会觉得自己挺厉害,可是他们不但一点都不酷,还很没教养。
真正厉害的人,根本不会让你看见他的爪牙。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
要把孩子培养得像鲸鱼一样,无须露出锋利的牙齿,就算笑得很温暖也不会被任何人轻慢。
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比我们更博学、能干,又温文尔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