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催越磨蹭?(你越催孩子越磨蹭有什么好办法吗)
“宝贝儿,该起床了。”第一遍催孩子起床,还能做到和风细雨。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快点起床啦!”妈妈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已经加大音量,有些发怒了!这时孩子才会磨磨蹭蹭的带着起床气下了床。
“赶紧刷牙洗脸!你看看几点了?还磨磨唧唧!”妈妈的声音高了八度。
总算洗漱完毕,早饭也端上桌了。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才吃了一半,又得催催催。
从起床到出门,孩子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却需要妈妈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书包整理好了吗?没有。——快点!
作业带上了吗?没有。——快点!
校服穿好了吗?没有。——快点!
每催一次,妈妈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小孩儿心情沮丧。
总是能听见妈妈抱怨:只是每天早上催孩子上学就要耗费我一大部分精力,一会儿还要上班,简直太累了!“磨蹭——催促”模式曾经在他们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学催写作业,晚上催睡觉,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
关于“孩子问题排行榜”的调查显示,非常多的家长选择排名第一的是:磨蹭、拖拉。磨蹭,貌似一大顽症,从四五岁到青春期,横扫各个年龄段,很多妈妈为此头疼不已,无计可施。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劳”在家长身上,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停催促唠叨的家长。孩子一磨蹭,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内心的自控力发生力量。
孩子生活中如果妈妈扮演一个“闹钟”的角色,这样只会让孩子想:妈妈刚开始催,看来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一会儿。直到动用重量级的“催促+发怒”,孩子就知道:这回来真的了,看来是到时间了。
完成第一步这个过程,是非常考验妈妈的耐心的承受力的。 也许孩子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人管了,会有一个反弹,磨蹭的情况会更严重,也很正常,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引导给孩子。
第二步,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妈妈每次忍不住想催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什么要比他还着急? 这样妈妈自己的心态就缓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判断是谁的事,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
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来催去却变成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成了家长的事。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会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第三步,用行为引导行为。
我们催促孩子,初衷是为了帮他避免磨蹭的后果: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挨老师批评……在我们的催促下,孩子总是有惊无险。表面看,我们是帮助了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利。当他迟到一两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自己下次就会知道着急了。跌了跟头,下次才会注意看路。总是由家长带着绕开坑坑洼洼,就总也学不会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妈妈领着我呢。
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训斥打骂更不能,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出现更多的问题。实践证明,批评教育和催促一样,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长用行动引导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让他体会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结果。有时候,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
比如去上学:父母建议孩子几点几分出门比较合适,父母收拾好之后,不催不喊。孩子什么时候收拾好了,就什么时候再出门。会不会上学迟到?也许会。那就只能让他接受迟到的后果。
如果出门晚了,也不要批评或者发火,要在路上点他一句:你看,咱们晚出来几分钟,弄不好就要迟到。明天咱们争取早几分钟出来,你还能早到学校玩一会儿。有过这样几次,孩子慢慢就会对什么时候出门心里有数了,也会对时间有一定的概念,今后就会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第四步,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磨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你这边已经急得火烧火燎,他那里还在悠哉悠哉。孩子对时间的感受性本来就比成人弱很多,只有让孩子对时间有了自己的概念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一个时间段里应该做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借助闹铃,提醒他用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事情,慢慢地,孩子对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心里就会有数了,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时间。
第五步,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
有时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实是在做一个缓冲,正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积蓄内心的力量去面对。孩子磨蹭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比如,起床、写作业、睡觉、做家务……如果换成让他们出去玩、吃好吃的、看电视,他们都是一溜烟就跑去做了,高兴的手舞足蹈。
有的小孩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会玩一会儿手头的小玩意儿,缓一缓再接着做。这是孩子在面对困难或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在大人眼里,这就是在磨蹭,实际上是心理缓冲期。这时,就需要耐心等一等,别急着催,这会打乱孩子的节奏。如果玩得时间过长,再稍微提醒一下即可。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大人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也会先放一放,刷会儿手机,吃点东西,重整旗鼓再来面对。小孩子也是一样的。
这五个步骤,从意识到做到,会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对于父母来讲可能会比较煎熬,但这也正是孩子时间观念成长的时间。想让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影响孩子。
说起来,这些都比催促、训斥、发火要难上加难。需要家长更多的觉察心,同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你,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