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我想去死(小孩不听话还以死威胁家长)
不听话的孩子动不动就拿死威胁,作为父母,内心肯定会有愤怒、担忧和无奈。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又是为什么“动不动就拿死威胁”?我们需要来分析这两个疑问,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办。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听话”,无非就是孩子没有遵从自己的意愿,于是父母就觉得孩子“叛逆”“不懂事”。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否真的“不听话”,我认为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诉求是否合理?比如孩子学习完成度不错,可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名,这种时候孩子往往就会生气和难过,进而觉得父母对自己太苛刻。当这种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反抗,会站到父母的对立面,从而呈现出了“不听话”的状态。
因此,孩子不听话,往往也是因为父母“不听话”,对孩子要求过高。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反思。
二、为什么“动不动就拿死威胁”?
其实,孩子会动不动就拿死威胁,动机无非有以下几种:
1、内心压抑过久,对父母绝望了。如《小舍得》中,欢欢长期被妈妈逼着学习,内心压抑许久后,她觉得妈妈根本不爱她,感到绝望后,她开始动不动说“我要是死了,你会想我吗”“我不想活了”等。
2、模仿父母,父母常拿“死”挂嘴边。孩子成长过程中,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动不动就说“你这么不听话,我死了算了”“日子太难,不如死了”等,那么孩子就很容易拿“死”作为口头习惯来发泄,他的内心却未必是真想死的。
3、知道父母忌讳“死”,威胁有效。国人自古忌讳“死”这个字,有些孩子在交谈中察觉到父母厌恶、忌讳“死”这个字,他可能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故意恶心父母,就会频繁以“死”挂嘴边来威胁。
基本上,孩子会动不动就说“死”,以“死”为威胁,就有以上原因。
那么,父母可以如何改变孩子不听话且动不动拿死威胁的情况呢?
首先,学会换位思考,别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和听话。
我一直觉得孩子太过于听话懂事,并不是好事。任何孩子都有内心的需求,有他们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顺从父母,表现出听话和懂事,不曾说“不”或不曾出现叛逆的行为,父母反而要警惕。如《小舍得》中米桃是留守儿童,等到11岁才被父母接到身边抚养。米桃一开始非常懂事,就算父母让她做不喜欢的事,她也会委屈自己。直到跟父母比较熟之后,她才开始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心理想法。这时,父母又觉得她叛逆,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远。还好有老师的提醒,最后他们的亲子关系才不至于走偏。
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不听话时,别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要换位思考,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等。
其次,减少说“死”或者以“死”威胁。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渗透。你希望孩子是什么人,那么自己就要去成为什么人。你不希望孩子动不动说“死”,那么自己就要少说“死”或者动不动就以“死”威胁。如果本身很少说,可孩子却总说,那么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以后少说‘死’字,爸爸妈妈听到这样的话会很伤心。如果爸爸妈妈总跟你这么说,你难道不伤心吗?再说,只要活着,什么事情都有办法解决,没必要总说死。”
总之,当父母能有条有理地去引导跟孩子减少说“死”的动机,并顺利规则,那么孩子以后就会避免去说这个字了。
最后,认识“死亡教育”,不忌讳死字。
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中,什么教育都有,唯独“死亡教育”是欠缺的。一谈到“死”,我们往往都会恐惧、排斥和逃避。可这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这种态度,他们就越喜欢去挑战和探索这个“死”字。当然,如果孩子恐惧超出了心理承受力,他会比任何人更忌讳“死”字,要么提都不提,要么就会一直说。
因此,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死”。所谓生死离别,它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接纳的。只有我们认识和接纳,孩子才能做到坦然面对。而对“死”坦然,他不忌讳“死”,反而会尊重和了解,他就不会动不动就说死,或者以死威胁了。
以上内容,就是对“不听话的孩子动不动拿死来威胁我,我要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对有此困扰的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