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沟通,孩子才能听进去呢(怎么沟通,孩子才能听进去话)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中,会注重方式方法,关注对方感受;而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口不择言,常常爆发矛盾。
亲子关系尤为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成年后拼命想要逃离原生家庭。
所以说,亲密关系也需要良性沟通。恰当的沟通会让关系更亲密,反之则会让双方越来越有距离。
当我们意识到“我不太会说话”“我不太会与人沟通”时不用悲观,因为能发现这一点,就已经领先很多人了。
沟通本就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反思-总结”习得的能力,并非人人天生都能做好,否则《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也不会那么畅销。
今天我们想聊的是,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何种方式方法,才能既不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又能达成沟通目标。
亲子沟通中 4类典型家长
在亲子沟通中,通常有以下4种类型的家长,欢迎对号入座:
1.回避型: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想沟通,希望问题自己消失,或者别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2.权威型:小孩子懂什么,尽量别跟TA废话,我说什么TA做什么。
3.朋友型: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愿意向孩子展示自身的脆弱和情绪。
4.唠叨型:喜欢说话,喜欢操心,喜欢重复,认为“多说即有效”。
以上四种类型中,第四种与前三种的分类维度不同,并非并列关系。
但由于此类型普遍存在,且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把它列入其中。
对号入座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开始对自己所属类型的利弊进行思考了。没有哪种类型绝对的好,也没有哪种类型一点好处都没有。更或许,您本身就是复合型。这都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回忆自己的大多数行为更倾向于哪一类,从而进行反思,找到沟通的误区,避免陷入误区,进而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的3大误区
通过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沟通最大的两个误区就是“逃避沟通”和“过度沟通”。
【逃避沟通】
这点70后、80后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因为这两代人大多都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
逃避沟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放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能及时沟通给予支持,可能会给孩子两个信号:
1.家庭并非自己的后盾,向父母求助是无效的;
2.遇到问题时,只要逃避,问题就不存在了。
这不仅对鸡娃毫无益处,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也会让情感细腻的孩子长期找不到情绪出口,感受到“不被爱”;更会让性格相对软弱的孩子效仿此法,形成回避型人格。
逃避沟通的情况,在如今“全民鸡娃”的年代已经很少见了。如果既鸡娃又逃避沟通,孩子大概率无法达成家长的期望。
【过度沟通】
如果说,逃避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孩子的独立性得到锻炼,那么过度沟通则很难找到“利”。
第一,单方面的过度沟通会压缩对方的表达空间,使沟通变成自我意识的宣泄。
尤其在与孩子沟通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沟通的目标,如果一味只顾自我表达,而不懂得倾听,那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孩子的想法,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第二,引起厌烦情绪,使得对方敷衍应付,影响沟通效果。
这在亲子沟通中特别常见,尤其是在幼儿园、小低年级家长的身上。由于急于想让孩子懂得人生大道理,所以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讲道理。
可孩子还小,根本听不懂,就只能应付;而到他拥有自我意识、能听懂的时候,却已经听腻了,于是产生逆反。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当对方选择屏蔽信号、只回复“哦”,那么就算你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粗暴沟通】
前两种属于极端情况,老一辈的人可能会经常陷入。而现在屏幕前的我们,应该已经尽力避免了上述两种问题。但同时,快节奏的社会,催生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粗暴沟通。
粗暴沟通,简而言之,就是只跟孩子讲是什么、做什么,不讲为什么。粗暴沟通背后的原因,大多是一味追求效率,失去耐心。
作为数学老师,我会在潜意识中有这样的念头:只教孩子怎么做,不讲清楚为什么的,都是耍流氓。
长期被粗暴沟通的孩子,久而久之会对大人心存怨念,最终不再跟大人说心里话。而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也很容易陷入“我把题做对就行了呗”的误区。因为TA接受到的粗暴沟通,从没教过TA为什么。
实际上,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有的孩子甚至就是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好事,是太好的事了。
所以当孩子发问的时候,一定不要敷衍,即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要跟Ta说:这个问题有点难,爸爸/妈妈想一想,明天再回答你,好吗?
而面对不爱思考、不愿提问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多启发TA思考,多给TA一点点时间,和空间。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来到这一步,说明我们已经对“需要有效沟通”达成共识。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跟孩子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沟通更有效。
1.尊重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建议多使用“好吗”“好不好”等商量语气的词汇,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被尊重。
比如:先写作业,再玩一会,好吗?
如果孩子“不懂事”,回答是:我就想先玩一会。
那么我们可以问:那你准备玩什么,玩多久呢?
得到孩子的答案后,我们接着说:听上去的确很好玩,那咱们不写作业了行不行呢?那你觉得作业多长时间能写完呀?
这一系列的对话看上去很啰嗦。
它跟唠叨的区别在于:有来有回。
整个对话的过程不是一言堂,是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坚守原则。
2.倾听孩子,适当打断,引导孩子用简洁明了的话表达自身意图。
不得不说,有些小朋友真的很爱表达,让内向的家长深受其扰。一直听孩子说,的确会浪费一些时间,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对此我的策略是:
第一次认真听TA说完,然后告诉TA:下次直接说XX,这样更简洁。
第二次如果孩子还是啰嗦,我会说:直接说答案,不要啰嗦。
如果效果不明显,我会说:谁能用不超过10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
3.给予孩子反馈,事事有回响。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响”是近两年很火的一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职场人靠谱。
对孩子而言,家长做到这一点也会让Ta感受到被爱。孩子也会受到父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成长为一个靠谱的人。
同时,回响不等同于溺爱。我们的回响也可以是告诉孩子:这样不行,为什么这样不行。
4.多使用“为什么”。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为什么”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建议不仅不要打击孩子的“为什么”,家长也要多问“为什么”。
比如,孩子提了一个大人看来并不正当的需求,无论答应与否,我们都该先问一句:你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呢?
我妈妈的方法也可以借鉴:你想要什么,要跟我说明理由,只要你能说服我,妈妈会满足你。
如此一来,我在提要求之前就会先思考理由,并练习好多遍如何用更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5.否定孩子之前,先表达爱意;否定孩子之后,最好能给出更好的建议。
很多孩子内心敏感脆弱,需求被否定之后,会立刻感觉“大人不爱我”。
比如,孩子已经有很多娃娃,还想要一个。
家长在拒绝之前,应该先说一句:你要知道爸爸/妈妈非常爱你,但是你已经有好几个相同的了,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再给你买了。
之后再给出建议:如果你特别想要,你可以帮爸爸/妈妈按摩或者刷碗,来赚取一定的工资。自己赚的钱怎么支配就自己说了算了喔!
沟通,原本是一件平等交换意见,从而使双方都获益的好事。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沟通当中,少说理由、借口、指责、批评,与孩子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