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表明,亲子沟通的效果(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有态度转变观察模仿和什么)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有效的沟通能够滋养孩子的心灵,完善孩子的人格。大多父母期望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也在寻找各种机会与孩子沟通,但不少父母感觉与孩子的沟通不畅或无效,甚至还遭到孩子的抵触,这些父母苦于缺少沟通方法和技巧,长期不自觉地沿用旧有的沟通方法和模式,令父母与孩子经常陷于苦恼与迷惘。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关键在于觉察与呈现,父母要善于觉察自己与孩子的情绪、需求与愿望,并妥善地呈现自己与孩子的情绪、需求与愿望,不断练习以提升觉察的敏锐度与呈现的准确率。这样沟通才能顺畅而有效。父母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努力: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一、觉察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了孩子,父母往往会自动放弃自己的需求。殊不知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不满与压抑的情绪会不断积累,而父母又不能及时觉察并调控的话,这些情绪就容易爆发出来,与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对双方造成伤害。
如一个初中女生向老师诉说其母亲脾气急躁,经常发火,对母亲又怕又怨。当老师与其母亲沟通时,母亲诉苦说孩子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现在的学习要求,自己下班后除了忙家务还要抽空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却不能体察她的辛苦,做事磨磨蹭蹭,学习漫不经心,母亲心里很着急,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忍不住经常向孩子发火。这位母亲把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放弃了自己很多休息与放松的需求,也没有及时觉察到自己无奈、紧张、愤怒的情绪在膨胀,因此就听凭那些不良情绪胡乱喷发,严重伤害母女关系了。
二、呈现自己的感受与愿望
幸福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需求都应能得到满足。因此,当父母的权益因孩子的行为而受到侵犯,父母的需求受到影响时,父母应该向孩子呈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感受,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其行为给父母造成的影响。并给孩子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需求,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如上一例常向女儿发脾气的母亲,不仅是因为没有及时觉察到自己紧张而愤怒的情绪,还因为没有向孩子及时呈现自己疲乏而焦虑的感受,孩子不明白母亲的需求和愿望,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误以为母亲看自己处处不顺眼,所以也很委屈和怨愤。老师指导母亲学习觉察并调控情绪,尝试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孩子说:“妈妈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回家做家务,已经很累了。你学习跟不上,妈妈还得辅导你,但你学习注意力老不集中,做事慢慢吞吞,耽误妈妈很多休息时间,让妈妈感觉很累、很着急。”这位母亲按老师的建议做了。后来母亲很少再向孩子发脾气,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开始有所集中,行动也变得利索起来。母亲的情绪通过呈现感受有所纾解,孩子也能够理解母亲,并有意识地减轻母亲的负担,母女关系密切了很多。
父母在向孩子呈现感受与愿望时要注意措辞,语气和语调尽量不带负面情绪,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不受父母喜爱和尊重,感觉受到伤害。如“你考得这么差,丢尽了我的脸!下次考不好就别见我!”,“你就知道闯祸,气死我了!以后不许出去玩了!”这样的表达主要是在宣泄父母的情绪,隐含对对孩子的命令、威胁、责备与厌恶,容易让孩子感到难堪,产生抗拒和逆反心理,不容易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还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分三步向孩子呈现感受与愿望,第一步是不带情绪地描述孩子不可接受的具体行为,第二步说明孩子行为对父母的具体影响,第三步表达孩子行为带给父母的真实感受。孩子对责任感是有需求的,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需求,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袒露自己的内在需求,以及自己受孩子行为影响后产生的不快感受,孩子是愿意改变他的行为来满足父母的,这样孩子也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如一位母亲向老师诉说孩子放假后喜欢上网玩游戏到深夜,母亲因为担心儿子过长时间熬夜而难以入眠,影响到第二天上班的精神状态。起初她反复劝导儿子不要玩得太晚,但儿子总是嘴里答应不见起身,母亲非常苦恼。老师建议她向儿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儿子,你玩电脑游戏经常玩到半夜12点过,妈妈因担心你的身体受损害而难以入眠,影响到妈妈第二天上班的状态,妈妈很疲累,又很担心你。”妈妈尝试着对儿子讲了几次,儿子意识到自己行为对妈妈的影响,开始逐渐缩短玩游戏的时间,有时还不等妈妈开口提醒,儿子就自觉关机睡觉去了。父母恰当地向孩子呈现需求和感受能够达到平时唠叨和教训所难以达到的沟通效果。
三、觉察孩子的情绪与需求
同样,父母也要注意觉察孩子的情绪与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情绪,父母要注意解读孩子的需求,聆听孩子的心声。大多数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困扰之中时也想向父母诉说,但很少一开始谈话就透露出令他烦心的实质问题,往往会先谈一些“表象问题”,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特性,只是注重“表象问题”的话,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使孩子的困扰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如一个初中男生因为英语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劝他参加暑期英语补习班,孩子也同意了,起初一段时间每天都按时去学习英语。但有一天家里来了亲戚,其中有孩子的表兄弟,孩子那天下午就表示不想去学英语了,母亲认为他是贪玩不同意他逃学,硬要开车送他去上课,但到了学习地点,孩子扭住车门不下车,脸涨得通红,无论母亲怎么训斥都不听,母亲无法,只得把孩子带回家里。母亲让自己冷静了好一会,然后询问孩子不去学习的缘由。孩子诉说不是因为想玩,是因为自己没有记住老师昨天布置听写的单词,怕被老师批评而不敢去。母亲得知缘由,愤怒的情绪平息了一些,然后问孩子有什么打算,孩子说计划先在家里背熟单词,补上欠缺的课程,明天再去学习。听见孩子的计划,母亲的愤怒情绪消散了,并对最初没有及时觉察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及对尊严和脸面的需求就大发一通脾气而惭愧,并庆幸自己没有继续错误的判断和训斥,造成不良后果。
四、呈现孩子的感受与愿望
父母不仅是要敏锐觉察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对孩子表达的需求信息进行正确“解码”,还要将“解码”出的真实感受回馈给孩子进行求证,即恰当呈现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并觉察孩子是否认同。
如一个高三女孩为了高考上线学习加倍努力,父母为孩子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做出了不看电视、减少娱乐的牺牲,精心改善的孩子饮食、营养机构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女孩高考的成绩里录取分数线差了两分,没被录取,女孩受到沉重打击,躲进自己的房间伏案哭泣。母亲心里也很沉重,但她理解女儿难过的心情,知道女儿此时更需要接纳和陪伴,她走到女儿身边说:“孩子,妈知道你很难过,想哭你就哭吧。”女儿开始放声大哭,妈妈默默地陪着她,轻轻地抚摸她的后背。女儿慢慢安静下来,妈妈继续说:“如果你想一个人呆一会儿,你就告诉我,我就离开。”女儿一头扎进妈妈的怀抱,依偎着妈妈,默默地流泪,过了一会儿,女儿擦擦眼泪,抬头对妈妈说:“妈妈,我还要考,明年我一定要考上。”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对女儿的感受和愿望做了恰当的呈现,让女儿感受到接纳和包容,消解了负疚感和绝望感,激发起对父母的感恩和对未来的信心。
当孩子传递出需求信息后,父母要把对信息的理解如实反馈给孩子,不要随意增减评价、建议、推论、指示等信息,否则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感到不被接受和信任,引起孩子的自我防御和愤怒情绪。如一个高二男生中期考试考砸了,数学和英语两科不及格。他回家向父亲诉说苦闷,父亲说:“你考差了,觉得很苦恼。”儿子说:“岂止苦恼,都有些绝望了,我感觉高考希望渺茫。”父亲说:“这次考差是因为你以前没有努力学习。”儿子不满地说:“你是说我应该更努力?”父亲说:“如果你现在开始努力还来得及。”儿子气恼地说:“考大学有什么了不起?我不信不读大学就没有出路了!”在这个案例中,父亲起初还能觉察并呈现孩子的情绪,但很快就加入了自己的批评和指导,让孩子感觉不被接纳,感受到父亲对他施加的压力和控制,所以激发起防御和愤怒的心理,父亲与儿子的沟通以失败告终。
父母要想准确反馈孩子的信息,就要注意培养与孩子共情的能力,让孩子感觉父母与自己在同一个位置上,用心在体会他的感受,真正能理解他的需求,并将理解传达给孩子,孩子才能感觉自己得到了父母的接受和承认,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化解,心灵能得到抚慰,孩子就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行为就会自然减缓,甚至消除。
如一个初中女生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容易感觉紧张,说话很不自在,她觉得苦恼,询问父亲:“爸爸,在你读中学时,你喜欢什么样的同学?”父亲说:“你是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同学喜欢你,是吗?”女孩说:“是的,但好像班上的同学不喜欢我,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说:“你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你。”女孩说:“嗯,我知道我不会说话,在同学面前,我怕说话没人喜欢听。”父亲说:“你只是放不开,在同学面前很难放松下来。”女孩说:“是的,我害怕我会说出让自己显得很没趣的话。”父亲说:“你不希望他们认为你没趣。”女孩说:“是的。所以,我就尽量少开口,就不必冒这个险。”父亲说:“不开口是比较保险的做法。”女孩说:“是的,但是这样对我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同学肯定认为我太内向,不喜欢交往。”父亲说:“不开口没能使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女孩说:“没有,但我觉得我必须要冒一下险,多开口说话试试。”在这个案例中,父亲很准确地对孩子的信息进行了解码,知道孩子是想表达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苦恼和困惑,就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做了准确反馈和呈现,其间没有加入任何评价和指导,只是给予理解和接纳,而孩子在父亲的接纳下,很快理清了困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只有学会(及时)觉察和(及时)呈现自己的情绪、需求与愿望,(及时)觉察和(及时)呈现孩子的情绪、需求与愿望,如此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才能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肯定孩子的需求,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父母与孩子的内心都得到充分的滋养,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尊重感),从而减少、避免或及时化解亲子冲突,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