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障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最近在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私信,我做了一下统计,发现出现次数最多是关于家庭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不管家长说啥孩子都不听,好不容易耐下性子和孩子好好说话,结果孩子孩子苦着一张脸不领情,瞬间火冒三丈,吼完孩子之后又开始后悔
信奉平等交流,亲子关系是融洽了,结果孩子却越来越没规矩,在外人面前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留
看了很多种沟通方法还是没办法和孩子好好沟通,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其实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因为本质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不对等的,相对来讲父母更多的会处于一种掌控的角色,而孩子更多会处于一种被照顾,被掌控的角色。
即使再讲究平等观念的家庭,也无法消除这种客观上的不平等。
另外,因为性别的原因,男性和女性在思考问题和沟通的时候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作为男性的父亲多是理性动物,更关注逻辑和怎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作为女性的母亲则更偏向于感性,沟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温暖。这样的一种不对称,很容易造成一些沟通中误解,包括在孩子的教育上。
通常情况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都会采取哪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呢?
- 暴力解决问题
现在生活成本加大,很多的父母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在双重压力之下,父母激起缺乏耐心。
在孩子犯错或者是沟通不畅的时候,极少数的家长会很有耐心的引导孩子,大部分家长会在短暂的忍耐之后选择采取“暴力”来解决。可能是言语暴力,行为暴力,也可能是冷暴力。
有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味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不如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除了常见的行为暴力以外,还有部分家长会采用冷暴力的方式来教育犯错的孩子
一旦孩子不听话的话,那就选择不去搭理孩子。什么时候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父母才会选择跟孩子说话。
很多父母都觉得冷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给孩子反省的机会,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让孩子失去感全感,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了,这无疑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父母利用这种教育方法吃到甜头以后,就会启动“情绪自动模式”,以后再次遇到孩子出现同样的或者是类似的情况,父母就会惯性的使用“暴力”来解决。
当然这样做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是关上了孩子和父母之间那道无形的沟通之门。
- 强制教育法或总拿孩子做比较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有一部分父母喜欢强制教育孩子,譬如父母会说:“赶紧学习,不然我就……”
语言里总会掺杂着威胁的成分,使得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往往只能够乖乖照做,就算是自己不喜欢被父母引导,但为了避免挨揍还是得遵循着父母的想法。
看到自家孩子不成器的时候,父母总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个不比你听话懂事?”类似于这样的话父母已经说了很多次了,虽然说是希望通过语言上的刺激让孩子改正错误,或者是进步,但父母总是忘记了孩子并不喜欢被拿来作比较。不过有的时候的确是父母气在心头,不得不说出一些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话。
这几种沟通方式几乎每一个父母都做过,虽然在使用这些教育方式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事后总会发现这些教育方式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还会让孩子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不正确的沟通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改变呢?
- 退缩,不愿与父母交流,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心理学家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在反复经历了不受自己掌控的负面刺激后,人们习得的一系列无助的感受、想法和行为(Carlson et al., 2009)。
习得性无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是无关联的。简单来讲就是孩子会在心理认为自己无论对父母说什么、怎么说,都无法控制或者是改变谈话的结果。
另外孩子心中的这种习得性无助者对结果有无助式的预期,认定“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自己讨厌的结果将会发生”。
比如,孩子在向父母开口之前,内心就已经认定父母一定会反驳或者是不理会自己说的内容或者是。
久而久之,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身上会表现出被动行为,不愿意在主动去尝试改变现状。比如说:很少主动与父母的谈话聊天、也不会主动和父母分享学校里面的情况或者是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
经历过不恰当的家庭沟通教育的孩子往往性格都比较被动,他们很胆小,而且不太喜欢与身边的人交流。因为他们一旦遇到外人的时候就会想起父母那张让人充满畏惧的脸。也正是因为如此,孩子的负面心理变得越来越强烈,长此以往胆小自卑的性格就会灌输一身。
- 焦虑抑郁,喜欢自我批判,个性逐渐被扼杀,独立能力差
据统计,80%的青少年之所以患有焦虑和抑郁,大部分是因为经受过父母不恰当的沟通教育方式而形成的。
要知道不恰当的沟通教育并没有实质性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陷入一种自我批判的情绪当中。
孩子总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定然不会被父母唾弃。孩子越是这么想,心思就会越乱,最后变得堕落。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而在被父母粗暴教育后,个性就会渐渐的消失。
因为他们不敢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害怕被父母斥责。这些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就会变成行尸走肉,独立能力开始变差,任何事情都需要询问父母。孩子之所以会成为妈宝男,绝大部分原因正是父母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 孩子通过观察获得的替代性无助阻碍沟通
众所周知我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还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而进行替代性学习。
通过这种替代性学习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替代性无助。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经历无助事件或者是无助的沟通方式,只要观察到发生在身边其他人身上的无助事件,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也许孩子自身可能没有太多与父母的负面沟通经验,但观察到身边朋友、同学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平时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替代性无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呢?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用狗做条件反射时提出来:
前期,实验人员通过限制狗笼限制狗的逃避多次使得狗受到电击并认识到自己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法逃避(受到电击是狗无法控制的)。
到了后期,即使给予狗逃掉的条件,在电击开始前(有信号提示,一般为噪音铃声),狗狗非但不逃跑,反而是恐惧的躺倒在地哀嚎,绝望、无助的等待着电击(痛苦)的到来。
任何有记忆的生物都会因为长期不可控的失败或者惩罚事件,从而重复做出习惯性(有一个学习过程)的消极反应。
人类也不例外,因为相较于动物而言,我们人类还有一种“替代性无助”,不需要自己亲身经历,通过角色共情产生的同理心也可以诱发自己产生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在归因方式上存在问题,所以改变孩子从这先入手。
归因是指,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我们每个人经历了失败或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归因风格:
- 失败是由于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是外在环境造成的
- 导致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 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是,拥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容易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
- 内在的:
不管这件事是否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们都很容易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中,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会这么生气用这样的语气跟我讲话——这样的归因方式会降低孩子的个体自尊。
- 普遍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将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身以外,部分孩子还会认为问题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孩子在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会遭受到了打击,会很容易将这样的经历放到和所有人的沟通上,在学校和同学沟通也是这样,总是被斥责的那一个。——这样的归因方式会使得家庭沟通失败的影响泛化。
- 稳定的:
这类型的孩子很容易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简单来讲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我说什么爸妈都不会听的,他们不可能会和我好好说话的”——这样的归因方式会使得失败在孩子心中产生更长久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纠正归因方式:
1.观察了解:在生活场景中和孩子一起分析归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很多的家长因为害怕孩子误入歧途,所以会在事件发生之后直接给孩子灌输自己的经验之谈,而不会过多的去和孩子讨论,更别谈倾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了。
我们以孩子考试成绩没考好这件事为例子,家长可以先听听孩子对这次考试内容的看法,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丢分的知识点,引导孩子对这次考试的失败做出归因。
2.分析纠正:进行正面的归因训练,矫正孩子的不良归因倾向
家长可以根据前面分析之后孩子给出的归因来进行引导,如果在知识难度适应的情况下,孩子归因为内在因素,那就可以和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整理错题本,以后做题的时候认真审题,过两天后你在出类似的题目进行考核,以此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将注意力过度的将重点放在孩子的成绩上
3.开明巩固:让孩子学会责任也不要吝啬赞美
除了学习上的事情以外,平时生活上的事情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对事件内容进行归因,避免孩子因为替代性学习而产生的替代性无助。
与其让孩子在背后自我摸索,不如光明正大的和孩子谈论孩子想要了解的事情,有人曾经说过:在孩子面前你说的越多暴露的越多,获取的信任也就越多。
孩子越信任父母,亲子沟通就越顺畅,父母也相对更加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态度和品质,大多取决于他们从小形成的归因方式。
我是育妈记的作者,2个孩子的妈咪,喜欢读书,乐于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坚持每日更新,如果你有育儿方面的困惑和烦恼都可以来问我,我很乐意帮助你,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