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幼儿园放学时,有位男子要接走一名幼儿,正好碰到孩子的妈妈,于是两人开始争吵,引得众人围观。后经了解发现,原来那名男子是孩子的爸爸,最近在闹离婚,关于孩子的抚养权存在意见分歧,爸爸准备偷偷在幼儿园带走孩子。
这是2017年发表在《家教世界》上的一篇文章。值得庆幸的是,去接孩子的是孩子爸爸,而不是不法分子。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采用诱骗、强迫等手段,拐骗的案件越来越多,给许多家庭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要避免这种灾难,家长一定要过早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儿童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在面对食物、玩具或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容易放松警惕。当陌生人用糖果或玩具等引诱孩子时,他们就容易失去心理抵抗力,任由陌生人引诱,甚至自己爬上陌生人的车。
这就要求家长应先教导孩子认识危险的情况,告诉孩子,当有人主动送他玩具、糖果或故事书时,应该要学会拒绝。或是家长可以和孩子商讨出一些只有彼此知道的暗号,不懂得这些暗号的人,一律不准和他一块到陌生的地方去。
通过儿歌、故事加深儿童对危险情境的理解、辨别和记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儿歌和故事是孩子喜欢的文学形式,生动的故事讲述,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吸引力。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学习浅显易懂的儿歌和贴近生活的故事,如儿歌《小心陌生人》、视频《大坏蛋,不理你》以及绘本《我不跟你走》等等。
丰富的故事内容让孩子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不仅是陌生人,就算是认识的叔叔阿姨,也要经过家长或老师的同意,才能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朗朗上口的儿歌也让孩子们记住了,遇到陌生人要学会说“不”,学会躲避与求救。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危险情境的理解与辨别,还有效提高了孩子的防范意识和记住如何脱身的方法。
另外,在角色游戏、情境表演中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情感经验。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需要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让孩子获取经验。
所以,孩子们和家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或者模拟情景表演,分别开展“妈妈不见了”、“不吃陌生人的食物”、“谁敲门、”“我迷路了”等一系列“防走失、防拐骗”主题的情境表演。让孩子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还可以总结出骗子常见的几种手段。比如,假装受爸爸妈妈的委托,利用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来获取孩子的信任;以玩具、食物等诱惑孩子而达到诱骗的目的;利用孩子善良的品格,让孩子帮忙做事以“自投罗网”。
通过这种情境体验,不仅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给予了孩子积极动脑的机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对付骗子以保护自己。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避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积极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工作。有负责任的家长,孩子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拜云. 提高幼儿防拐骗意识的行动研究[J]. 家教世界, 2017, 000(00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