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亲子关系 提升有效沟通

增进亲子关系 提升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您是否在家中经常上演这样情景剧:“说了多少次,你就是不听”“你怎么就是不理解我呢?”“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怎么就不对了?。。。”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相信这样的场景,无论在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中时有发生。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打破这种魔咒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种原因是怎样形成的。

在亲子关系中产生对抗的起因

  • 第一种,父母对孩子造成的结果不满意。

比如,考试成绩问题。孩子成绩不理想,每次父母都觉得,明明可以认真一点就可以考得很好,明明是那么简单的一道题,为什么总做不对。每次期末放榜时间几乎成了对孩子的审判时间。更有甚者,因想不通,气不过,血压一高,住进了医院。

  • 第二种,孩子的观点父母不认同,进而产生冲突

我曾经在一次校外培训的公开课上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是一堂美术亲子课,课程的目标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孩子和家长互有分工,之后再来完成作品的整合。其中的一桌是一位妈妈和一个小女孩,妈妈在准备材料,小女孩在一个纸盘子上绘画。一会儿听到那位妈妈开始说:“喂!你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哎哎,这个不对,应该这样做。。。你看你,刚刚不是和你讲过吗?。。。”您可以想象下那位妈妈的状态,表情严肃,十分焦虑,最后变成了妈妈上手做了孩子应该做的事儿,而孩子一脸委曲且茫然地坐在一旁看着手法娴熟的妈妈做着她很想做但没做好的作品。

 

  • 第三种,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事情

同样是一件事,父母希望孩子这样做,而孩子偏偏没有按照父母说的去办,进而让父母觉得这个孩子“真不听话”,或都将“笨”“调皮”等标签一股脑地贴在了孩子的身上。关于贴标签的话题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话题。

  • 第四,孩子做事心不在焉,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这让父母对其未来产生强烈的担忧

这或许是父母关注到孩子身上经常发生的事情,总想着,孩子这个样子,将来可怎么办啊。这似乎成了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列出的这几种可能算是苍海一束,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那这些五花八门的事件有没有共性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事件分析

这些事件一般说来,有这么几个共性,我说说,您听听,在想当初。。。嗯,扯远了。

首先,父母会因此发脾气,严重会与孩子之间发生肢体接触;

其次,都是父母认为这件事很重要,孩子反而表现得无所谓或都一脸茫然;

第三,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依靠着自身“丰富”的经验,主观的对事情进行了判断和定性,且没有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即使问了,孩子也没说,或都就说“不知道”;

第四,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对抗,进而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建立。

您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您是怎么做的呢?您是怎样做出判断的呢?您可以把您的想法发在评论区。

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是否有方法扭转这一局面呢?尤其有些孩子逐渐到了青春期,越来越叛逆,我们该如何做呢?这里我给到各位一些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做一下。

方法及建议

  • 首先,作为父母要转变思路,转变看待这些事件的视角

尝试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看着下方的自己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你会突然发现一个愤怒而焦虑的父母和一个茫然无助的孩子。然后思考一下,这是你希望得到的效果么。站在第三视角,思考一下,冷静下来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想和孩子发脾气,而且每次与孩子发完脾气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然后周而复始。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我们的出现来帮孩子解决问题。只是在那一刻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变得更糟。

  • 其次,控制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们就开始尝试着解决问题。我们刚刚提到了两点。这第一点就是要控制情绪,即处理个人的情感问题。我们要这样想,我们发脾气,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事儿太过在意,认为不按照我们说得来,将来就会怎样怎样。但是,未来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没有哪个人可以精准地预测未来的事儿,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或者我们内心的预设或许根本没那么糟。而且,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让孩子自己认为这是他的事儿,如果孩子的思想没有变化,无论父母是否发脾气,都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迟早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并离开父母,那时即使做了一些让父母不顺意的事儿,父母也无法干涉。因此发脾气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那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高绩效教练》一书中提到了一种GROW模型,用提问的方式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

其中G代表目标,R代表现状,O代表解决方案,W代表行动计划。比如关于考试成绩,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表达自己关于这件事的看法,注意不是评判。可以这样说:“看到这样的成绩,我感到有些担心”,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又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这种关心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其次,开始遵循GROW模型进行提问:

“你对这样的结果是否满意?”

“你觉得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你不清楚或不知道的,哪些能力有欠缺,在行动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期望的目标是什么?”

“是否可以将你的目标进行具体描述、细化或拆分?”

通过以上问题,基本可以明确孩子存在的原因、困难、能力、意愿及动力以及他的具体目标等等。下一步,可以进一步让他认清现状,可以尝试如下方式:

“你觉得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在哪里?”

“你当前的优势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哪里?”

“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条件,你觉得哪个条件对你来说影响最大,达成他的难度有多大?”

这些问题是让孩子理清当前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接下来就是对此现状制定方案,可以继续提问:

“改变这些现状,你期望采取哪些行动?”

“为实现这一目标,你需要谁的帮助?”

“你期望何时开始实施这一行动?”

“这些行动达成的条件是什么?”

“是否可以将行动进行拆解?”

通过以上提问,基本可以明确为此需要做的事有哪些,需要何种条件,达成的关键是什么以及相对细化的方案、指导和依据。接下来就是行动及计划。即:

“你将如何开展这一方案?”

“达成行动计划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

“希望谁参与计划?”

“关于计划的阶段与起止时间?”

通过以上问题,基本可明确关于行动的计划以及相关应对策略。注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全程都在提问,过程中并没有给出评判以及意见或建议。父母只是做了一个聆听者和旁观者。让孩子自己说出他的想法,并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更有动力。

  • 第三,改变沟通模式,以合作的理念出发,与孩子达成共识

前两天看到一本书,叫做《六顶思考帽》,这本书对我深受启发。他提出了一种“平行思考法”。书中有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是这样描述的,说,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幢漂亮的别墅,在房子的前面、后面各站着一个人,在房子的两侧也都各站着一个人。这四个人分别对别墅进行观察后,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开篇提到的孩子的观点与父母不一致的情况,虽然说的是同一事物,但所站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维度不同,得到的观点自然也不一样。这也是大家因观点不同,从而产生争执的原因。但如果四个人站在房子的同一侧来进行观察,先来到房子的前面,大家对别墅前面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随后四人再来到房子后面及两侧进行观察。相信这一圈下来,大家的观点会逐步趋同。这样做既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又让问题的方面及维度更加全面。作者把六顶思考帽分成如下六个方面:

蓝色:象征着思维中的控制与组织

白色:代表客观及全面收集信息

红色:代表情感、情绪、直觉等感性的体验

黄色:代表寻求事物积极的、优势的、光明的一面

黑色:象征着对事物的批判,指出事物的缺点、不足及隐患

绿色:即,利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

这样沟通的好处是在同一时刻,可聚焦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其目的是收集各自的想法,进而达成共识。这种方法不仅在企业中可以运用,在亲子沟通中也同样适用。这样不仅可以全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让情感的表达也有了正常的渠道。我们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而是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来探讨一个事物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找到一条大家都认可的道路来执行。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也可买来这本书再深入地了解下。

有了想法和行动计划,接下来就要解决意愿和行动力方面的问题了,关于孩子意愿与行动力方面的问题,我们下次再接着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9日 上午6:11
下一篇 2023年1月9日 上午7:24

相关推荐